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7.9 意圖 >

7.9 意圖

觀看一個球在斜坡上向下滾的時候,我們注意到它看上去就像是在盡力避開擋在它路徑上的障礙。如果我們不知道重力,可能會不禁認為那個球有一個目標,就是向下移動。但我們知道它並沒有「試圖」做任何事,認為它有意圖這件事只存在於觀察者的思維裡。

當我們用「建設者」做實驗的時候,也覺得它好像有一個目標。只要你把它的積木拿走,它就會伸手把它們拿回來。只要你把它的塔推倒,它就會重建。它似乎就是想讓那裡有座塔,而且它會堅持到塔建好為止。當然,「建設者」看上去比向下滾的球更聰明,因為它要克服更為複雜的障礙。但是一旦我們知道了「建設者」是如何工作的,就會明白它其實和那個球差不多:它所做的就是不斷尋找積木,然後把積木放在其他積木之上。「建設者」真的有目標嗎?

有目標的要素之一就是堅持性。如果「建設者」沒有堅持努力建塔,我們不會說它想要一座塔。但只有堅持性是不夠的,「建設者」和那個球完全不知道它們想去哪裡。目標的另一個關鍵要素就是要對一個想要或渴望的狀態有某種畫面或描述。在同意「建設者」想要一座塔之前,我們還必須確定,對於一座塔是什麼樣子,它心裡是有一幅畫面或一種描述的。上述兩種要素在差異發動機的理念中都有體現:對某種結果的表述,以及一種讓它堅持到結果實現的機制。

差異發動機「真的」想要什麼嗎?問這種問題是沒什麼意義的,因為它尋求的是一種並不存在的差別,除非差別存在於某些觀察者的思維裡。我們可以把一個球想成是一個完全被動的客體,它只會對外力做出反應。但18世紀的物理學家讓·勒朗·達朗貝爾表示,人們可以通過把球描述為一個差異發動機而準確地預測它的行為,它的目標就是減少自己的能量。我們無須強迫自己去回答機器有沒有目標這類問題。詞彙應該是為我們服務的,而不是我們的主人。目標這個概念使得在某些方面描述人類和機器可以做什麼變得更容易,它為我們提供了機會,可以用活動的目標進行簡單的描述,而不必使用那些關於機器的晦澀和笨拙的描述。

誠然,關於人類所指的「擁有目標」,我們還沒有詳盡一切。人類有許多種表達想要某些東西的方式,沒有什麼說法能把它們全部包含在內。然而,這一理念已經在人工智能和心理學領域引領了許多重要發展。差異發動機的說法是目前為止關於目標、目的或者意圖最有用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