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7.8 差異發動機 >

7.8 差異發動機

談起「目標」,我們總是向這個詞中混入上千種意思。每當我們試圖改變自我或外部世界的時候,目標就和所有參與其中的未知智能組聯繫在一起。如果「目標」關係到這麼多事,為什麼只用這單獨一個詞來表示呢?當我們認為某些人有目標的時候,通常會期望下面的內容:

「目標-驅動」系統似乎不會對它所遇到的刺激或情境做直接反應。它會把發現的事物當作物體來利用、避開或忽略,就好像它關注的是其他並不存在的東西。如果任何一項干擾或障礙使得受目標引導的系統從它的軌道上偏離,這個系統似乎會試圖移除干擾,繞過它或者把它轉變成有利的條件。

機器中的哪類程序會讓人覺得它們擁有帶有目的性、堅持性和直接性的目標呢?確實有一種特定的機器看起來擁有這些性質,它是根據以下原則製造的,這些原則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由艾倫·紐厄爾、C.J.肖、赫伯特A.西蒙首先進行研究的。起初,這些系統被稱為一般問題解決者,但我就簡單地把它們叫作差異發動機好了。

差異發動機必須包含一個關於「想要的」情境的描述。

它必須擁有一些次級智能體,想要的情境和實際的情境之間出現的各種差異都可以喚醒這些智能體。

每個次級智能體都要用某種方式消除那些喚醒了它們的差異。

這可能看上去既簡單又複雜。一方面,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要表現人類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產生的雄心、挫折、滿意和失望,差異發動機可能看上去太原始。但那些心理過程並不是構成目標的要素,而是那些參與追求目標的智能組之間相互作用的產物。另一方面,人們可能會想,一個目標的概念用得著牽扯到智能體、情境、描述、差異這麼複雜的四向關係嗎?不久我們將會看到,這實際上比看上去簡單一些,因為許多智能體已經開始關注差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