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5.5 潮流與風格 >

5.5 潮流與風格

許多鋼琴家對音符的把控都比我好,但音符間的停頓——啊,那才是藝術之所在!

——阿圖爾·施納貝爾

為什麼我們喜歡很多看上去對我們沒什麼實在用處的東西?我們通常帶著一些防禦和驕傲來說這件事。

「為了藝術而藝術。」

「我覺得它給人以美的享受。」

「我就是喜歡它。」

「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它。」

為什麼我們會求助於這些模糊的、挑釁的語言呢?「無法用語言形容」聽上去像一個無法完成作文的愧疚的孩子說的話。「我就是喜歡它」就好像一個人要隱藏一些不好意思承認的原因。然而,我們常常會基於合理的實際原因做出一些選擇,這些選擇本身沒有理由,但退一步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它們卻是有影響的。

可識別性(recognizability) :一把椅子的四條腿做成方的或圓的都很好用,那麼為什麼我們會根據系統風格或潮流來選擇傢俱呢?因為熟悉的風格讓我們更容易辨認和分類。

統一性(uniformity) :如果房間裡的每件物品本身都很有趣,那傢俱可能會佔據我們太多的思維資源。我們可以利用統一的風格防止自己分心。

可預測性(predictability) :如果只是一輛車,駕駛位在左或在右沒有什麼區別。但如果是很多車就完全不同了!社會需要一些規則,儘管這些規則就個人角度而言沒有意義。

如果人們在做選擇時都以前人為根據的話,會節約很多思維的工作量。決策的難度越大,這種方式所節約的思維量越多。下面的這項報告是我的同事愛德華·弗雷德金所作,其重要性似乎值得為其起一個名字:

弗雷德金悖論(fredkin』s paradox) :兩個選項的吸引力越相似,在二者之間做出選擇的難度越大——儘管在同樣程度上,這個選擇本身並不是太重要。

我們常常無法描述「品味」,這並不奇怪,因為我們所依據的都不是尋常的理由,而是一些隱藏的規則!我並不是說時尚、風格和藝術都是一樣的,只不過它們通常使用的都是同樣的策略,利用的都是潛藏於思維表面下的形式。我們應該在什麼時候放棄推理,求助於風尚原則呢?只有在我們確定繼續思考下去只是在浪費時間的時候。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做「審美」選擇的時候常常有一種從實用性中解脫出來的感覺。如果我們知道這種選擇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可能會感到更受束縛。那麼,我們有時因為「就是喜歡」某種藝術而產生一絲愧疚感又是怎麼回事呢?這也許是思維在提醒我們,不要這麼草率地放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