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5.4 個人身份 >

5.4 個人身份

無論出於對什麼的熱情——知識、名譽或錢財,沒有人會與鄰居交換自我。

——亞歷山大·蒲柏

自我的內部存在一個中心的「自我」,我們怎麼會接受這樣一幅自相矛盾的畫面呢?因為它在實際生活的許多領域中都很好用。這裡我們列舉一些把一個人作為單一事物的原因。

物理世界(the physical world) :我們的身體和其他佔據空間的物體一樣。因為如此,我們的計劃和決策都要以單一身體為基礎。如果空間只容得下一個人,那麼兩個人就不能都站進去——?也沒有人能穿越牆壁,或者沒有支撐就停留在空中。

個人隱私(personal privacy) :當瑪麗告訴傑克一些事情的時候,她必須記住告訴的「對像」是誰,而且她也不能假定其他人知道這些信息。同樣,沒有個體的概念,我們就不會有責任感。

思維活動(mental activity) :我們常常發現無法同時思考不同的事,尤其是這些事性質相似的時候,因為如果在同一時間讓相同的智能組做不同的事,我們會感到「混淆」。

我們的心理過程為什麼常常看上去像「意識流」一樣地流淌?也許是因為我們為了保持控制感,不得不簡化呈現事件的方式。於是,當複雜的心理場景被「捋順」後,看上去就會像一條單一的理念管線穿越思維一樣。

這些都是強有力的原因,可以解釋為什麼把我們自己看作單一的個體。儘管如此,我們每個人還是應該知道,不僅不同的人有自己獨特的身份,而且就算同一個人也可以在同一時間有不同的信念、計劃和個性傾向。在尋找恰當的心理學理論過程中,單一智能體的理念已經成為一大障礙。理解人類思維對所有人而言都是最困難的任務,而在這個問題上,單一「自我」的傳奇只會將我們引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