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4.3 靈魂 >

4.3 靈魂

我們感謝您,因為黑暗讓我想起了光。

——T.S.艾略特

關於靈魂,有一個常見的概念稱為自我的本質,它存在於某些看不見的火花之中,蜷縮於身體之外、思維之外、光明之外。但這種符號代表了什麼意思呢?它帶有一種反自尊的感覺:任何人的成就都無關緊要。

人們會問機器是否有靈魂,我則會反問靈魂是否能學習。如果靈魂可以存活無限的時間卻不用這些時間來學習,那麼用所有的變化來換不變,這看上去不像一次公平的交易。然而這就是我們從與生俱來而不會成長的靈魂那裡所獲得的東西。

為什麼要把「自我」的價值固定在這樣一種極為刻板的形式中呢?一幅偉大的繪畫作品,其藝術性並非存在於某個單一的理念中,也不存在於排列色塊的多重技巧裡,而是存在於作品中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偉大的關係網絡中。與此類似,那些構成我們思維的智能體在還沒有經驗的時候,其本身是沒有價值和目標的,就像繪畫時散亂的塗鴉一樣。重要的是我們讓它們成為什麼樣子。

我們都知道,醜陋的外殼下可能隱藏著意想不到的禮物,就像塵土中埋藏的珍寶,或者像笨拙的牡蠣卻孕育著珍珠。但思維正相反。我們都是從胚胎開始生長,之後慢慢形成了奇妙的自我。人類自我的價值並非來自某種小而珍貴的核心,而是來自其龐大而構造精良的外殼。

關於精神、靈魂、本質,那些古老而尖銳的信念是怎樣的呢?它們全都暗示著在改進自我方面,我們都很無助。要在這樣的思想下發掘我們的優點,就好像刮掉畫師的作品而在畫布中發掘藝術一樣找錯了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