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3.5 破壞 >

3.5 破壞

任何一個真實孩子的思維裡,「玩耍」的慾望都會與其他的慾望競爭,比如「吃」和「睡覺」。如果其他的智能體從「玩耍」手中奪走了控制權會怎麼樣?而「玩耍」所控制的那些智能體又會怎樣呢?

假如我們的孩子需要離開,無論是被其他人叫走,還是因為出現「睡覺」這樣的內部慾望想要離開,思維中那些還在活動的程序會怎樣呢?孩子心裡有一部分還是想繼續玩,而另一部分又想睡覺。也許孩子會突然報復似的把積木塔踢倒。孩子如果這樣做表示什麼呢?是因為內部的約束被打破而引起了這種野蠻行為嗎?未必如此。這些「幼稚的」行為可能另有其道理。

踢倒積木塔所用的時間很少,這樣「破壞者 」就能擺脫「玩耍 」的束縛,只需一腳就能獲得最終令人滿意的破壞效果。

儘管幼稚的暴力行為本身看起來可能沒什麼意義,但它能傳達出目標失敗時的挫折感。就算家長責罵,也只是證明了孩子的信息傳達成功了而已。

破壞行為也是在為建設性目標服務,它減少了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一腳也許讓外部變得亂糟糟,卻在內部整理了孩子的思維。

當孩子們破壞了自己珍愛的玩具,我們不應問他們為什麼——因為這樣的行為不會只有單一的原因。此外,有一點並不正確,那就是在人類的思維中,當「睡覺」開始工作時,「玩耍」就必須退出,它所管轄的智能體都要停止工作。一個真實的孩子會上床睡覺,但他腦子裡還會想著建塔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