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2.6 人類是機器嗎 >

2.6 人類是機器嗎

把人類的思維比作計算機程序或機器,許多人都會感到被冒犯。我們已經看到一個簡單的建塔技能如何由更小的部件組成。但所有的事物,比如真實的思維,都是由這樣瑣碎的部件構成的嗎?

「太可笑了,」許多人會說,「我當然不會覺得自己像一台機器。」

但是如果你不是一台機器,你又怎麼知道身為一台機器是什麼感覺呢?人們可能會這樣回答:「我會思考,所以我知道思維是怎麼運作的。」但這就好像在說:「我會開車,所以我知道發動機是如何運作的。」知道如何使用某個物品,不代表知道它的工作原理。

「但人人都知道機器只能以無生命的機械方式行動。」

這個反對的理由看上去更合理一些:確實,人們如果被比作某種瑣碎的機器,是應該感到被冒犯的。但在我看來,「機器」這個詞已經開始過時。幾個世紀以來,類似「機械」這種詞讓我們想到的都是一些簡單的設備,比如滑輪、槓桿、火車頭、打字機之類。(「計算機式的」這種詞彙繼承了相似的瑣碎感,聽上去就像是做無聊的簡單算術一樣。)但我們應該認識到自己仍處於機器時代的早期,實際上也不知道將來機器會變成什麼樣子。如果某個火星人十億年前到訪,看到一些由細胞組成的團塊,這些團塊甚至連爬行都還不會,而火星人根據這些判斷地球生物未來的命運,你覺得合理嗎?同樣,我們也不能根據現在看到的情況就猜出機器在未來到底能完成什麼任務。

我們第一次認識計算機,是20世紀40年代使用的一些機器,它們只有幾千個組件。而人腦包含了數十億個細胞,每個細胞本身就很複雜,而且還與其他幾千個細胞相連接。當今計算機的複雜程度只能算中等水平;它們現在有幾百萬個組件,而且人們已經開始製造由十幾億個組件構成的計算機,用於研究人工智能。然而,儘管計算機已經發生了這樣大的變化,人們使用的還是舊詞彙,就好像什麼變化也沒發生一樣。現在的運算規模是過去無法想像的,我們應該轉變態度來適應這種現狀。「機器」這個詞已經不再能帶我們去到足夠遠的地方了。

不過修辭並不能起決定作用。讓我們先擱置這些爭議,來研究一下大量未知的腦功能吧。這樣,在我們明白自己到底是多麼奇妙的機器時,就能找回一些自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