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1.2 思維與腦 >

1.2 思維與腦

(詩人伊姆萊克說)人們從不認為思想是通過物質傳承的,也不認為每一種物質都能思考。但如果物質的某一部分是缺乏思想的,應該是哪一部分呢?物質之間只有形態、數量、密度、運動形式以及運動方向的差異,那麼其中的哪些部分,無論是變化或是組合,能夠與意識相聯繫呢?無論是圓還是方,固態還是液態,巨大還是渺小,行動遲緩還是身輕如燕,都是物質的存在形式,但它們都與思想的本質無關。一旦物質脫離了思想,它們就只能通過一些新的變式來思考,但它們所能產生的所有變式都無法與思想的力量相關聯。

——塞繆爾·約翰遜

像「腦」這樣一種實體物質是怎樣產生「思想」這種幽靈般的事物的呢?這個問題困擾了許多以前的思想家。思想的世界和物質的世界看起來那麼遙遠,很難想像它們之間會有怎樣的交集。而且思想這種東西實在和其他所有事物都不太一樣,讓人有種無從入手的感覺。

幾個世紀以前,「生命」也是這樣一種看起來無從解釋的事物,因為生物看起來也和其他事物完全不同。植物好像不知是從哪裡冒出來的,動物能夠移動和學習。這兩者都能自我繁殖,而其他的事物做不到這些。但是之後,這個看似無法逾越的鴻溝開始收攏。人們發現所有的生物都由細胞組成,而細胞又是由複雜但仍然可以理解的化學物質組成。人們很快還發現,植物不產生任何物質,而是從空氣中提取它們所需的大部分原料,神秘跳動的心臟原來也不過是由肌細胞的網絡組成的機械泵。不過直到20世紀,約翰·馮·諾依曼才從理論上解釋了細胞機器為什麼可以繁殖。同時,和他幾乎沒有交集的另外兩個人——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發現了每個單獨的細胞是如何把自己的遺傳密碼複製下去的。自此,受過教育的人不再需要去探尋到底是什麼特殊的關鍵力量將生命賦予了生物。

與此類似,一個世紀以前,我們基本上無法解釋思維是如何運作的。後來,像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讓·皮亞傑這樣的心理學家提出了他們關於兒童發展的理論。而不久之後,在機械方面,庫爾特·哥德爾和艾倫·圖靈等數學家也開始揭示人們能讓機器做些什麼,這在那時還屬於未知的領域。直到20世紀40年代,這兩股關於思維的思潮才開始融合,那時沃倫·麥卡洛克和沃爾特·皮茨開始證明人們也許可以讓機器擁有視覺、推理和記憶的能力。現代計算機的發明激發了始於20世紀50年代的當代人工智能科學研究。這也激勵了一波新的思潮,人們想知道機器到底能做哪些以前只有靠思維才能完成的事。

許多人仍然認為機器不會有意識,不會有野心、嫉妒、幽默感或者任何其他的心理生活體驗。當然,要創造出具備所有人類能力的機器,我們還差得很遠,但這只能說明我們還需要更好的理論來解釋思維的運作方式。本書將會展示我們稱為「思維智能體」的小機器,也許就是那些理論一直需要但尚未找到的「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