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虛擬現實:萬象的新開端 > 顯性試運行 >

顯性試運行

我和我的朋友曾在20世紀80年代初進行了幾代顯性試驗。最開始的試驗叫曼荼羅,之後一個叫「抓住」,再之後一個叫「擁抱」。(抓住用的是手套,擁抱則採用了全身服,名字既有字面含義,又有比喻含義。)VPL的無代碼軟件完成了一些VR主要應用類別的原型。

「無代碼」不是比喻,和字面意思一樣,我們確實沒有使用代碼。我們使用了傳統代碼和開發工具來啟動系統,但虛擬世界的運行不需要代碼,它依賴的只是比特模式,再重複一遍,是可以通過映射到這些比特的編輯器進行修改的比特模式。

編輯器與編譯程序、解釋程序等創建軟件的常用工具完全不同。

在基於代碼的傳統軟件的變形方案中,編譯程序類似於繭,你編輯一個文本文件,也就是源代碼,編譯之後,你需要查看修改後的代碼的效果,然後你再來來回回地調試。[5]

對在霍珀影響下長大的年輕計算機科學家來說,顯性設計聽起來像是個難以置信的外來想法。人們普遍認為代碼幾乎等同於計算,但其實並非如此。

顯性編輯器會模仿傳統代碼嗎?換句話說,我們能不能將比特模式映射到屏幕上看似高級文本語言的圖像中,從而編輯比特模式?在許多情況下,我們可以這樣做,這就意味著我們模擬了代碼。顯性編輯器可以通過設計和限制,看起來像是文本,雖然這一效果來自更普遍的圖形構造。編輯器可以做編譯程序能做的任何事情,但不能做實時的視覺調整。[6]

我們會傾向於一些編輯器設計。進行代碼的視覺展示時,我們通常更傾向於所謂的數據流原理。數據流通常看起來像是連接模塊的電線,但數據流不是根本。我們也可以換成類似於格雷絲·霍珀文本的編輯器或其他編輯器。

編程很快就會變得更加即興了,像是將銅管演奏爵士樂和繪製數學圖表結合了起來。

第52個VR定義:一種不用代碼的計算機使用方式。

我們最終不得不要求VR客戶在常規顯示器,而不是在虛擬世界中進行程序開發,主要原因是常規顯示器比VR頭戴設備要便宜得多。更多人可以同時在不同地方工作。

一想到這個,我現在還覺得很難過。更讓我難過的是,在今天的VR復興浪潮中,所有人仍在常規屏幕上使用傳統的編程語言來開發VR。這就像是通過看書學習外語,而不直接和當地人對話。

我們在傳統顯示器上的編輯器設計通常看起來有點像MAX,MAX是今天用於實驗性計算機音樂和動畫的一種視覺編程工具。[7]

我們當初至少開拓了另一種未來,希望在今後幾年能夠有更加深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