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柴米油鹽醬醋茶糖 > 燜一燜,不到火候不開鍋 >

燜一燜,不到火候不開鍋

現實中,當遇到用豆角、茄子、菜花做菜時是不是經常犯愁,這些蔬菜比較硬實,不易煮熟又不好入味,翻炒得太久又會讓營養大量流失,比如茄子用油炒5~10分鐘,維生素C的損失高達36%,怎麼辦呢?營養學家建議,硬實的蔬菜不妨燜著吃,不僅有利於營養素的保存,而且味道更好、更易消化吸收。

而所謂的燜就是先將食材用油熗加工後,改用文火添汁燜至酥爛的烹製方法。燜的具體操作方法:先將原料沖洗乾淨,切成小塊,熱鍋中倒入油燒至油溫適度,放入食物油熗之後,再加入調料、湯汁;蓋緊鍋蓋,用文火燜熟。其法所制食品的特點是酥爛、汁濃、味厚,是一種非常健康的烹調方式。

按預制加熱方法燜分:原燜,油燜,醬燜,紅燜。

原燜:原燜就是將加工整理好的原料用沸水焯燙或煮制後放入鍋中,加入調料和足量的湯水以沒過原料,然後蓋緊鍋蓋,在密封條件下,用中小火較長時間加熱燜制,使原料酥爛入味,留少量味汁而成菜的技法。一般畜禽肉類和富含油脂的魚類食材比較適合原燜的烹飪技法,不僅可以很好地保持鮮味,還可以防止一些營養元素的流失,而蔬菜則不適合。

醬燜:同油燜、紅燜、黃燜方法相同,只是在放主配料前,將各種醬(豆瓣醬、大豆醬、金黃醬等醬)進行炒酥炒香後再燜至酥爛的技法。

油燜:油燜則是將加工好的原料,經過油炸,排出原料中的適量水分,使之受到油脂的充分浸潤,然後放入鍋中,加調味品和適量鮮湯,蓋上鍋蓋,先用旺火燒開,再轉用中小火燜,邊燜邊加一些油,直到原料酥爛而成菜的技法。像蔬菜、海鮮、茄子、尖椒等食材比較適合這種烹飪技法,不僅去油膩,口感更佳,還有利於吸收消化。

紅燜:將加工好的原料經焯水或過油後,放入鍋中加調味品,這裡主要以紅色調味品為主,如醬油、糖色、老抽、甜面醬、大紅色素等,加適量鮮湯,蓋上蓋,旺火燒沸轉中火燜,直至原料酥爛成菜。紅燜色澤紅潤,酥爛軟嫩,香味濃醇,雞、鴨、豬、羊、狗、牛等畜禽野味肉類比較適合紅燜。

確實,相比燉煮,燜的方法更有天然的優勢,因為燉煮過程中會流失許多水溶性維生素和一些礦物質,燜既有暖烘烘味道鮮美的湯,又有味濃酥軟不爛的菜,能保證食物原汁原味,營養更全面。

如何做好吃又營養的燜菜

★ 認識燜的妙處

燜菜主要靠水作為加熱介質,因此溫度不會過高,不會因加熱過度產生有害物質;燜前一般先把菜簡單加工一下,然後蓋上鍋蓋,這樣增加了鍋內溫度,食材經過長時間小火燉煮後變得非常柔軟,更容易消化吸收。而燜菜多是連菜帶湯汁一起食用,保證礦物質完全吸收不會損失;燜菜烹調時間長,便於各種調味品充分作用,食材入味,味道更為可口。另外,燜菜常常將多種原料同時燉,食物品種容易實現多樣化,也便於添加各種養生的食材;燜菜時需要蓋蓋加熱,相對於氧氣隔絕,因此食材中的大部分抗氧化成分可以得到保存。

★ 肉菜更要燜一燜

研究發現,如果是肉菜焐燜兩個半小時以後,肉中的膽固醇會大幅下降,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卻增加了。不飽和脂肪酸是構成體內脂肪的一種脂肪酸,人體必需的脂肪酸。膳食中不飽和脂肪酸不足時,易產生動脈粥樣硬化,誘發心腦血管病,還將會影響記憶力和思維力,影響嬰幼兒智力發育,易使老年人產生阿爾茲海默症。食物脂肪中,單不飽和脂肪酸有油酸,多不飽和脂肪酸有亞油酸、亞麻酸、花生四烯酸等。人體不能合成亞油酸和亞麻酸,必須從膳食中補充。

★ 選對料比什麼都重要

用作燜菜的主料,一般體積大、質地較老,以葷菜為主,如雞、鴨、豬肚、豬蹄、牛肉、羊肉、海參、魷魚、甲魚等。這些原料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只是較難被人體吸收,長時間燜煮能讓它們的營養成分充分溶出,更好被人體利用。而燜菜的輔料,不能選葉菜,葉菜含有較多的維生素,維生素受熱容易流失,而應該以根莖類蔬菜比如蘿蔔、山藥、土豆等,或菌藻類蔬菜比如木耳、海帶、銀耳、蘑菇等為佳。

燜菜的常用調料是姜、料酒、胡椒粉和大蔥等。加入這些調料的時機,一般是在湯煮沸,打去浮沫後。對一些腥膻味較重的原料,如羊肉、野味等,可以放一些花椒粒、陳皮、胡椒粒。鹽一般在將要起鍋時再加。當然吃燜菜時,還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配上紅油、薑汁、蒜汁、蔥油、香油、蠔油、醋、香菜末等味碟蘸食,使口味更加豐富多樣。

生活小貼士

平時飲食中要學會搭配,把根莖類和葉類的蔬菜搭配著吃。比如,如果這餐吃了青菜,那最好再吃點土豆等,這樣的營養成分才是最全面、最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