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吃的真相3:帶你認清「毒」食 > 解析「致命食物」之三:新鮮蠶豆 >

解析「致命食物」之三:新鮮蠶豆

傳言

「有的人食用新鮮蠶豆後會引起過敏性溶血綜合病症,出現全身乏力、貧血等症狀。」

——「比砒霜還毒的14種食物」

這種說法有一定的根據。蠶豆確實可能導致過敏性的溶血症狀,也被稱為「蠶豆病」。目前研究認為,蠶豆裡含有的蠶豆嘧啶(一種核甘酸)會干擾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的正常運作,而後者是維持血紅蛋白正常工作的關鍵因子,從而引起紅細胞破裂,引發「蠶豆溶血」病。不過,絕大多數人體內都有充足的這種酶,蠶豆也只會乖乖地當好食物了。所以,只有對那些因為遺傳問題而缺乏這種酶的人來說,蠶豆才是「危險的食物」。

對缺乏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來說,生吃新鮮蠶豆引發症狀的風險最高。孩子的風險比成人要高。在儲存過程中,蠶豆嘧啶會被逐漸氧化降解,所以干蠶豆引發蠶豆病的幾率確實要低一些,但也不是完全安全。有時候,甚至吸入蠶豆花粉都可能引發症狀。不過,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樣的風險並不存在。

對於豆類的誤解,可能還是因為其中含有一些所謂的「反營養物質」,比如蛋白酶抑制劑和皂甘,以及植物毒素,比如植物凝集素。

蛋白酶抑制劑沒有實質上的毒性,不過它們會抑制蛋白酶活性,從而降低蛋白質的消化吸收效率。所以,它們在傳統上被當作反面典型。不過,一些新的研究發現,某些蛋白酶抑制劑對健康具有積極作用。比如蛋白水解酵素抑制素,在口服的情況能夠發揮抗癌作用(詳見本書第3章《蛋白質進肚,依然各不相同》一文)。而皂甘,則主要因為起泡性能太好,給豆製品加工帶來一定麻煩。但對於人體來說,它並不會帶來明顯毒性。

豆類中真正有毒的是植物凝集素。這種毒素存在於多種豆類之中,含量各不相同。紅芸豆中含量最高,可達20000~70000單位,理論上說,只要四五顆就能引發中毒症狀。白芸豆比較低,大概是紅芸豆的三分之一。而傳說「比砒霜還毒」的蠶豆,則只有紅芸豆的5%~10%。不過,植物凝集素對溫度比較敏感,在完全煮熟之後,其活性大大降低,含量只有200~400單位。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加熱不充分,毒性反而更高。加熱到80攝氏度會使其活性增加幾倍,比生吃還糟糕。有些人習慣用慢煮鍋來燉豆子,實際上慢煮鍋的溫度不高,即使經過長時間燉煮,豆子內部也可能達不到滅活凝集素所需的溫度。

不過,凝集素一般也不會造成致命後果。通常的症狀是嚴重的噁心、嘔吐、拉稀以及腹痛等。一般情況下,這些症狀能夠在短時間內緩解恢復。

總而言之,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者使用蠶豆確實會帶有危險,因為加熱、乾燥等處理可以降低發生「溶血症」的風險但還是不能完全消除。而對於正常人,蠶豆中含有的植物凝集素,其含量遠遠不及紅芸豆高,比白芸豆也要低。並且,植物凝集素可以通過充分加熱來消除毒性。只要處理得當,是完全可以安全食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