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吃的真相3:帶你認清「毒」食 > 「起雲劑」來了,飲料還能喝嗎? >

「起雲劑」來了,飲料還能喝嗎?

事件

2011年5月29日,中國台灣地區衛生部門表示,含致癌塑化劑DEHP的問題起雲劑的悅氏運動飲料,確認輸往大陸和香港地區。截至6月21日統計數據顯示,台灣地區受塑化劑污染的問題企業已增至308家,涉及產品863項。

突然之間,「起雲劑」和「塑化劑」這兩個很有台灣地區特色的名詞家喻戶曉,以至於許多人又驚呼「還有什麼東西能吃?」其實,起雲劑和塑化劑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這個事件中起雲劑純屬是被不法廠家牽連。事情的本質,確實跟三聚氰胺很相似。

對於飲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有許多飲料的賣點在於有點味道、有點黏度,甚至有點色調。因為許多「味道」是脂溶性的,需要存在於油中。要把油均勻分佈到水中,就需要乳化劑的幫助。而油比水輕,所以油滴會上浮而導致分層,又需要加入一些食品膠來增稠。這樣,可以把油、乳化劑、增稠劑進行均質化處理以得到濃縮的黏稠乳液。把它們加到飲料或者其他液體食物中,就會產生渾濁、均勻的外觀和良好的口感與風味。這樣的濃縮乳液,就是台灣地區所說的「起雲劑」。

顯然,生產起雲劑的任何一種原料都可以有不同的選擇。用合法合格的原料,可以做出安全合法的產品來。不過,能夠起到相同作用的物質,食品原料總是比工業原料貴得多。使用非食用物質來代替食品原料,永遠是黑心廠家鋌而走險的「致富通道」。

這次起雲劑事件就是如此。作為塑化劑的DEHP是一種工業原料,屬於鄰苯二甲酸酯的一種,用於增加聚氯乙烯塑料的塑性,也就是改變它硬和易碎的不良品質。在起雲劑中,黑心廠家用它來代替昂貴的食品原料。如果拿它與三聚氰胺事件相比的話,起雲劑相當於牛奶,而DEHP相當於三聚氰胺。起雲劑本身不是罪犯,只是被混入其中的DEHP所牽連。

DEHP對於健康的危害有相當廣泛的動物實驗數據,不過對於人體的健康風險,無法進行試驗研究,只是根據動物實驗數據來估計。美國FDA收集了15項DEHP安全性的研究,逐一進行了審查評估,最後確定其中的三項結果最為可靠。在口服的方式下,對動物不產生任何影響的最高劑量為每天每千克體重3.7毫克。考慮到人的個體差異、人類與動物的差異以及實驗數據的不確定性,FDA採取了一個100左右的「安全係數」,確定口服攝入的安全上限為每天每千克體重為0.04毫克。對於一個50千克的人,相當於每天2毫克。

因為DEHP廣泛應用於PVC塑料中,而且它會慢慢浸出到水裡,所以人們從正常的食物和飲水中難免會攝入一些。不過,正常情況下,所攝入的量很難超過安全上限。

不過,從這種渠道攝入DEHP是人們無可奈何的事情。但是設置一個安全上限,並不意味著可以在食品中故意加入。任何人為的添加,即使含量很低,也是非法行為。台灣地區公佈的含有起雲劑的食品中DEHP含量一般在10~30ppm的範圍,相當於一瓶500毫升的飲料,含有5~15毫克DEHP。喝這樣的飲料,很輕易就超過「安全限」了。

每當出現非法的食品添加物,人們總是會問「它有什麼危害」、「已經吃了會怎麼樣」。我們需要知道,安全標準是一個保護所有人的「保守標準」,超過這個標準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往往並沒有實驗數據。它的風險就在於「不知道會導致什麼問題」,所以我們要避免。如果已經吃了,也不用疑神疑鬼,需要注意的是以後如何避免,而不是成天憂心忡忡。

因為起雲劑中使用塑化劑這一事件的出現,人們又開始質疑「為什麼沒有塑化劑的檢測?」這樣的質疑很容易在事後發出,但是依靠檢測「所有造假可能」來保障食品安全,是不現實的。前面已經說過,為了實現某種特定的功能,有很多非食品原料可以使用。每一種物質都需要特定的檢測方法。「所有的造假可能」幾乎是無限的。食品安全的保障,需要一種機制來促使生產廠家合法生產,事後處罰只是這個機制中最後的一環。

結論:這個事件,實際上就是一兩個廠家進行了非法生產。它不意味著飲料或者其他含有起雲劑的食品,都是含有非法的原料。食鹽中有黑心商家加入工業用鹽,白酒中有廠家使用工業酒精,並不意味著所有的這些產品都不能吃了。不管是起雲劑還是飲料都如此,個人也很難有什麼「竅門」去分辨它們是否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