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吃的真相3:帶你認清「毒」食 > 不容忽視的「鎘大米」與鎘中毒 >

不容忽視的「鎘大米」與鎘中毒

事件

2011年2月14日《新世紀》週刊專題報道稱:重金屬鎘正通過污染土壤侵入稻米;學者抽樣調查顯示中國多地市場上約10%大米鎘超標;中國在多種重金屬污染的稻米之前幾不設防。3月4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衛生部部長陳竺在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的分組討論時接受採訪稱,中國正在加緊調查「鎘大米」,事件只發生在局部地區,中國絕大部分米是安全的。

人們總是在食品安全中學習化學知識,「10%大米鎘超標」的新聞讓人們空前關注起鎘來——對於多數人來說,本來應該只在中學化學裡與它見過一兩面。10%這個數字是否準確暫且不論,鎘中毒的確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鎘是一種重金屬元素,在冶金、塑料、電子等行業非常重要。它通常通過廢水排入環境中,再通過灌溉進入食物,水稻是典型的「受害作物」。

根據不同的攝取方式來量,鎘對健康有不同的影響。通過大米等食物攝取的,屬於「長期小劑量」。這種情況帶來的危害主要是腎臟和骨骼。目前,WHO對鎘的安全標準就是基於對腎臟的毒性建立的,上限是每週每千克體重7微克。這相當於一個60千克的人每天不超過60微克。

這個安全標準包括所有的鎘攝入。除了米飯,還有其他食物和飲水。對於大米,我國的安全標準是每千克0.2毫克。相比日本的0.4毫克,還要更嚴格一些。應該注意的是,這只是一個「控制標準」,並不意味著高於這個值的大米才有害,而低於它的大米就「安全」。比如說,如果一個體重60千克的人,每天吃500克鎘含量為每千克0.15毫克的大米——這樣的大米是合格的,也超過了WHO的「安全線」。如果只吃200克含量為每千克0.25毫克的——雖然它超標了,但是總攝入量也還沒有超過「安全線」。此外,我們還要吃其他食物,還要喝水,其中也還可能含有鎘。對於「鎘大米」產區的人們來說,其他來源的鎘就更不能忽視。

這一次報道的「鎘大米」中,鎘含量最高可達每千克1.005毫克。該數值與日本「高鎘」地區產的大米差不多。在日本神通川和梯川流域,大米鎘含量最高達到過每千克1.06毫克。

這種慢性鎘中毒的症狀被命名為「痛痛病」,日本在幾十年前就注意到了它的存在。目前,中國還沒有詳細的病例統計。在日本的上述地區,統計了接近兩萬的成人樣本(占當地人口的絕大部分),出現了近兩百病例和一百多「疑似」病例,以老年女性為主。根據目前的研究,「痛痛病」的症狀主要來源於鎘對腎臟和骨骼的破壞。這種金屬會在腎臟中累積,最後導致腎衰竭;對骨骼的影響則是骨軟化和骨質疏鬆。長期接觸更大劑量(世界衛生組織設定的安全線3倍以上)的鎘還可能會導致消化道障礙。在動物實驗中,這種劑量的鎘還顯示了對生殖和發育系統的影響。不過,對於人類是否有同樣影響還沒有可靠數據。

鎘中毒更大的麻煩在於它的長期性。即使停止了食用高鎘大米,腎衰竭症狀依然會持續。

中國人很難做到不吃米飯。對於非「高鎘」地區的人們來說,問題可能不那麼嚴重。根本的解決途徑還是工業污染的治理,一個迫切的需要則是廣泛嚴格地檢測食物以及飲水中的鎘含量,並且及時處理與公佈。對於消費者來說,保護自己的可行途徑是增加食譜的多樣化,減少對大米(尤其是單一來源大米)的依賴。此外,根據日本的統計,鈣和維生素D缺乏的人群,對鎘過量也更加敏感。所以,保證自己的食譜中有充足的鈣和維生素D,可能有助於增加對鎘的抵抗力。

探討:更需要關注的是,除了鎘,大米之中還可能存在鉛、砷、汞等其他元素的污染。考慮到大米在中國食譜中的份量,全面系統地評估與監控各種污染,就顯得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