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跟著君之學烘焙 > 1 從頭開始做麵包 >

1 從頭開始做麵包

 ◎第一步,先從認識麵粉開始吧!◎ 

做西點,我們經常接觸到的麵粉就是「高筋麵粉」「低筋麵粉」。做蛋糕、餅乾我們經常用到低筋麵粉,可以保證糕點的口感酥松。而做麵包,則需要用高筋麵粉,這是麵包組織細膩、體積膨鬆的關鍵之一。高筋麵粉指麵粉中蛋白質含量特別高者,一般在11.5%以上,平均可以達到13%。只有高筋麵粉才能生成足夠的麵筋,最大限度包住麵團發酵產生的氣體,形成緻密的小氣室,做出高品質的麵包。

超市裡有時候不太容易買到高筋麵粉,可以盡量去大型超市找找看。一般高筋麵粉都會在產品名稱上寫明「高筋」二字。如果實在購買不到高筋麵粉,可以用餃子粉代替,因為餃子粉的筋度相對普通麵粉要高。

如何判斷麵粉的筋度呢?有一個最簡單的辦法。抓一把麵粉,用手捏緊成塊狀,鬆開手,如果麵粉立刻散開,就證明筋度很高。如果麵粉還保持為塊狀,則證明筋度很低。

 ◎第二步,最重要的步驟之一——麵團的攪拌◎ 

麵團的攪拌與發酵,是製作麵包最重要的兩步,影響著麵包的成敗。

注意了!對麵團攪拌重要性的理解,有助於你製作出成功的麵包!

攪拌,就是我們俗稱的「揉面」,它的目的是使麵筋形成,為了幫助大家理解這個概念,我先說一下麵筋形成過程以及它在麵包製作中所起的作用。

麵筋是小麥蛋白質構成的緻密、網狀、充滿彈性的結構。麵粉加水以後,通過不斷地攪拌,麵粉中的蛋白質會漸漸聚集起來,形成麵筋。攪拌得越久,麵筋形成越多。而麵筋可以包裹住酵母發酵產生的空氣,形成無數微小的氣孔,經過烤焙以後,蛋白質凝固,形成堅固的組織,支撐起麵包的結構。

所以,麵筋的多少決定了麵包的組織是否夠細膩。麵筋少,則組織粗糙,氣孔大;麵筋多,則組織細膩,氣孔小。這也是為什麼做麵包要用高筋麵粉的原因,只有高含量的蛋白質,才能形成足夠多的麵筋。

要強調的是:只有小麥蛋白可以形成麵筋,這是小麥蛋白的特性,其他任何蛋白質都沒有這種性質。所以,只有小麥粉有可能做出鬆軟的麵包。其他如黑麥粉、燕麥粉、雜糧粉等等,都無法形成麵筋,它們必須與小麥粉混合以後,才可以做出可口的麵包。有時候我們可以看到由100%黑麥粉製作的麵包,但這種麵包質地會十分密實,因為沒有麵筋的產生,無法形成細膩的組織。

攪拌的過程:

揉面是個很辛苦的工作,為了產生足夠多的麵筋,我們必須在揉面上花大量的力氣。不同的麵包需要揉的程度不同:很多甜麵包為了維持足夠的鬆軟,只需要將麵團揉到擴展階段。而大部分吐司類麵包,則需要揉到完全階段。

什麼是擴展階段和完全階段?

通過不停地攪拌,麵筋的強度逐漸增加,可以形成一層薄膜。取一小塊麵團,用手抻開,若麵團能夠形成透光的薄膜,但是薄膜強度一般,用手捅破後,破口邊緣呈不規則的形狀,此時的麵團為擴展階段。

繼續攪拌,到麵團能形成堅韌的很薄的薄膜,用手捅不易破裂,即使捅破後破口因為張力也會呈現光滑的圓圈形。這個時候的麵團就達到了完全階段。

關於什麼樣的麵包需要揉到怎樣的階段,每個麵包的方子中都會有說明,根據方子進行操作即可。

如果用機械攪拌,則攪拌過度也會是一個常見的問題。麵團揉到完全階段以後,如果仍繼續攪拌,麵筋會斷裂,麵團變軟變塌,失去彈性,最終會導致成品粗糙。因此應該盡量避免攪拌過度。

如果是手工揉面,有沒有什麼技巧?

很少家庭能有像專業麵包店那樣的攪拌麵團的機器。雖然也有很多輔助的機械來幫我們揉麵團(如家用麵包機,某些型號的攪拌機等),但更多的人都願意親自用手來揉麵團,體驗完全手工製作帶來的樂趣。

每一個人在揉面過程中,都會形成自己的技巧。以前沒有攪拌機,那時的麵包師是將麵團放在石台上,將身體貼近石台,用身體和臀部的力量幫助揉面,而那個時候的麵包師體形也往往十分彪悍。家庭製作不需要揉那麼大量的麵團,會輕鬆許多。揉面的力度與速度是關鍵。加快揉面速度往往可以使揉面時間大大縮短。此外,還可以使用摔、打、擀等方式。但總之,手工揉面是個力氣活兒。

不同的揉面方式,不同種類的麵團,所花費的揉面時間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水分含量越高的麵團,麵筋生成得越快,所需的揉面時間越短。

有些配方的麵團含水量十分大,非常粘手,用手揉是十分困難的,這時候可以借助擀面杖來攪拌,將擀面杖的一頭插入麵團內,不斷地攪拌麵團,也能起到不錯的效果。

 ◎第三步,最重要的步驟之二——麵團的發酵◎ 

發酵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簡單地說,酵母分解麵粉中的澱粉和糖分,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和乙醇。二氧化碳氣體被麵筋所包裹,形成均勻細小的氣孔,使麵團膨脹起來。

發酵需要控制得恰到好處。發酵不足,麵包體積會偏小,質地也會很粗糙,風味不足;發酵過度,麵團會產生酸味,也會變得很黏,不易操作。

一次發酵、中間發酵與二次發酵:

除非時間非常倉促的時候,我們可以攪拌好麵團,整形進行一次發酵後烤焙,其他時候,都需要進行二次發酵。因為一次發酵的產品,無論組織和風味都無法和二次發酵的產品相提並論。所以,我們必須要記住,好吃的麵包,是經過兩次發酵後做出來的。

長時間的發酵會增加麵包的風味,因此有些配方使用冷藏發酵,通過低溫長時間發酵,得到別具口感的麵包。目前市面上諸如「17小時吐司」,就是通過低溫發酵而來的。

第一次發酵,怎麼判斷已經發酵好了呢?普通麵包的麵團,一般能發酵到2~2.5倍大,用手指蘸麵粉,在麵團上戳一個洞,洞口不會回縮。(如果洞口周圍的麵團塌陷,則表示發酵過度)。

發酵的時間和麵團的糖油含量、發酵溫度有關係。一般來說,普通的麵團,在28℃的時候,需要1個小時左右即可。如果溫度過高或過低,則要相應縮短或延長髮酵時間。

第一次發酵完成後,我們需要給麵團減減肥。把變胖的麵團排氣,讓它重新「瘦」下來,然後,分割成需要的大小,揉成光滑的小圓球狀,進行中間發酵。

中間發酵,又叫醒發。這一步的目的是為了接下來的整形。因為如果不經過醒發,麵團會非常難以伸展,給麵團的整形帶來麻煩。

中間發酵在室溫下進行即可,一般為15分鐘。

中間發酵完成後,我們可以把麵團整形成需要的形狀。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直接決定了你做出來的麵包是不是夠漂亮。每款麵包的整形方法都不相同,可以根據方子來操作。要注意的是,整形的時候一定注意將麵團中的所有氣體排出,只要有氣體殘留在麵團中,最後烤出來就會變成大的空洞。

第二次發酵(又叫最後發酵),一般要求在38℃左右的溫度下進行。為了保持麵團表皮不失水,一般需要將麵團放在濕度85%左右的環境中。

家庭製作麵包的時候,沒有專業的發酵箱,很難保證麵包所需的發酵溫度與濕度。因此,我們只能退而求其次,盡力創造類似的環境。這裡提供一個方法:將麵團在烤盤上排好後,放入烤箱,在烤箱底部放一盤開水,關上烤箱門。水蒸氣會在烤箱這個密閉的空間營造出足夠的溫度與濕度。麵包發酵完成後,從烤箱取出,端走烤箱內的開水,再按照配方所示的條件預熱烤箱並進行烤焙。

使用這個方法的時候,需要注意的是,當開水逐漸冷卻後,如果發酵沒有完全,需要及時更換新的開水。

如果是38℃左右的溫度,最後發酵一般需要40分鐘左右。家庭製作的時候,根據環境溫度的不同,發酵時間會有所差異。發酵到麵團變成2倍大即可。

 ◎第四步,接近成功了——烤焙◎ 

烤焙之前,為了讓烤出來的麵包具有漂亮的色澤,我們需要在麵包表面刷上一些液體。這些刷液有水、牛奶、全蛋液、蛋水液或者蛋黃液。根據刷液的不同,出來的效果也不相同。比如水,主要用來刷硬皮麵包的表面;而全蛋液,則適合大部分甜麵包,能使麵包表面產生金黃的色澤。具體的刷液,在方子中會給出來。

將最後發酵好的麵團入爐烤焙的時候,要注意千萬不要用力觸碰麵團,這個時候的麵團非常地柔軟嬌貴,輕微的力度也許就會在麵團表面留下難看的痕跡,要加倍小心。

烤焙的時候,根據方子給出的溫度與時間即可。注意觀察,不要上色太深影響外觀。帶蓋的吐司類麵包,無法觀察到麵包的上色情況,需要根據經驗判斷,一般如果烤箱內飄出濃郁的麵包香味,就表示差不多了。

 ◎第五步,麵包的保存◎ 

很多朋友可能都忽略了這一點:剛出爐的麵包非常鬆軟,但是如果保存不當,就會變硬。其實,只要經過正確的步驟做出來的麵包,都能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鬆軟,如果你的麵包在幾個小時以後就變硬了,也許該想想是不是製作方法上出了問題。

麵包一般室溫儲藏即可。如果你想保留較長時間,可以放入冰箱冷凍室,想吃的時候,拿出來回爐烤一下即可恢復鬆軟。但是——千萬不要放入冷藏室!冷藏室的溫度會使麵包中的澱粉加速老化,極大縮短麵包的保存期。

到這裡,這篇文章也接近尾聲了。關於麵包,你也許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疑問。每一款不同的麵包,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在掌握了基礎理論後,學會分析每次出現的問題是很重要的,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

做出可口的麵包,並不是很遙遠的夢想——本書提供了多種麵包的配方,在實踐中去嘗試吧!

0 失敗TIPS

1  以上製作麵包的流程,為最基本的麵包製作方法,習慣上稱為「直接法」。實際上,在面對很多特殊原料或者特殊品種的麵包的時候,往往需要使用更加複雜的方法來保證麵團的正確攪拌與發酵。不過,掌握本書裡介紹的基本方法,已經可以做出絕大多數美味可口的麵包了。

2  除了用直接法製作麵包以外,較為常用的還有「中種法」,這種方法將麵團分為「主麵團」與「中種麵團」,非常適合配方中含有高糖、高油脂等容易抑制發酵的成分的時候。此外,中種法也用來獲得比直接法更具有風味的麵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