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食物是最好的藥 > 藿香除濕而能醒脾 >

藿香除濕而能醒脾

藿香,又名野藿香、排香草、大葉薄荷,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廣藿香或藿香的地上部分。廣藿香主產於廣東、台灣等地,藿香國內均產,又名「土藿香」。藿香夏、秋季枝葉茂盛時或花初開時采割,陰乾,或趁鮮切段曬乾。《本草綱目》云:「豆葉曰藿,其葉似之,而草味芳香,故曰藿香。」

藿香首載於《嘉祐本草》,性微溫、味辛,入脾、肺、胃經,是知名的芳香化濕藥。古人對藿香十分推崇。《本草圖經》言其「治脾胃嘔逆,為最要之藥」。《本草正義》言「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溫煦而不偏於燥熱,能祛除陰霾濕邪,而助脾胃正氣,為濕困脾陽,倦怠無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最捷之藥」。梁代江淹《藿香頌》說:「桂以過烈,麝以太芬。催沮天壽,夭折人文。誰及藿香,微馥微熏,攝靈百仞,養氣青雲。」

藿香除濕而能醒脾,化濕濁而辟穢惡,所以能醒脾悅脾,並能治療濕濁內阻,脾為濕困,運化失司而引起的脘腹痞滿,嘔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體倦,口淡多涎,舌苔白滑等症。又因芳香能辟穢,故也能除四時不正之氣,並用以治療暑溫、濕溫及霍亂痧脹等病。將藿香嫩葉洗淨,入沸水鍋中焯一下,撈出洗淨,擠干水分放盤中,加入調味料等拌勻食用,具有解暑化濕的功能,可預防夏季中暑。將藿香葉洗淨,煎成汁,加入煮好的白粥中,加白糖調味食用,可用於治療脾胃氣逆、心腹痛、食慾不佳、消化不良等病症,對於暑熱引起的嘔吐十分有效。將藿香、佩蘭各10克,切碎,衝入沸水泡10分鐘代茶飲,有解暑祛濁、化濕和中功效,適用於流感及輕度中暑患者。若以藿香洗淨後煎湯取汁,頻頻含漱,還能香口去臭。

每年的3~7月,因雨多濕重,患感冒、咳嗽、腸胃病的人大大增加,許多家庭都備有藿香正氣制劑,如藿香正氣膠囊、藿香正氣水、正氣片等,也有不少人出遠門時隨身攜帶,難怪門診醫生戲稱「藿香正氣散,一天開到晚」。

藿香的食用部位一般為嫩莖葉,可涼拌、炒食、炸食,也可做粥。提取藿香蒸餾液製成的藿香露是清涼的夏令消暑飲料。夏季藿香多時可採集後用開水焯,然後曬乾貯存,待到冬季泡發再吃,美味絲毫不減。

治方舉例

1.治寒濕阻滯型急性胃腸炎:藿香6克,蒼朮9克,厚樸6克,清半夏9克,陳皮6克,甘草3克,水煎服。

2.治急性卡他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病):藿香15~30克,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如發病3~4天,發炎較厲害者,可加入白茅根30克,用上藥煎服。

3.治手癬、腳癬:單用本品,或配以大黃、黃精、皂礬為末,醋浸1周後去渣。將患部放入藥液中浸泡,每次30分鐘。

4.治尋常疣:每日用鮮藿香葉2~3片,擦揉患處3~5分鐘。

5.治嬰幼兒腹瀉:將丁香、胡椒各等份研成細末,裝瓶備用,每次用1~2克放入小杯內,再用藿香正氣水調成稀糊狀外敷於肚臍內,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連用2~3日即愈。

6.治鼻炎:辛夷3克,藿香10克,開水沖泡,悶5~10分鐘,頻飲,每日1~2劑。

7.治夏天胃腸型感冒:白扁豆花9克,藿香5克,竹葉9片,荷葉半張,蔥白鬚5根,煎水代茶飲。

食用注意

1.陰虛火旺、胃熱作嘔者禁服。

2.不宜久煎。以免揮發油散失而影響藥效。

家用美食譜

涼拌藿香

用料:鮮藿香250克,食鹽、味精、醬油、香油適量。

製作:(1)將藿香鮮嫩葉去雜物,用清水洗淨,瀝干水,放入剛煮沸的水鍋內焯一下,撈出,擠干水。(2)將藿香葉切段裝盤,加入食鹽、味精、醬油、香油拌勻,即可食用。


此品具有解表散邪,利濕除風,清熱止渴的作用。可作為夏季佐餐。


藿香姜棗飲

用料:生薑5克、棗(干)5克、藿香25克,白砂糖適量。

製作:(1)藿香葉去雜質;紅棗去核;生薑去皮,分別洗淨,將姜切成薄片。(2)鍋中放入適量清水,投入薑片、紅棗煮20分鐘,及時放入藿香葉繼續煮10分鐘,加入白糖攪勻,出鍋,即可供飲用。


此飲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的食慾不佳、嘔吐、胸脘痞悶等症狀。


藿香白朮粥

用料:藿香(鮮者加倍)、白朮各10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

製作:將二藥擇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後,水煎取汁,加粳米煮粥,待粥熟時下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連續3~5天。


此粥可健脾化濕,適用於脾胃濕阻,胸脘痞悶,少食作嘔,神疲體倦等。


散暑粥

用料:藿香15克(鮮品加倍)、粳米50克。

製作:藿香先煎煮2~3分鐘,去渣留汁備用;粳米淘淨熬粥,將熟時加入藿香汁再煮2~3分鐘即可。


古人言此粥有「散暑氣,辟惡氣」之功。對中暑高熱,消化不良,感冒胸悶、吐瀉等有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