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食物是最好的藥 > 枳椇子解酒良藥 >

枳椇子解酒良藥

枳椇子,又名拐棗、雞爪梨,為鼠李科植物,藥用部分為帶有肉質果柄的果實或種子,果柄梗呈凹字形,肉質膨大,成熟時紅褐色,光滑無毛,甜香可口。果實圓球形,內含3粒紅褐色種子。李時珍稱它為金果樹,《本草綱目》第三十一卷中記載,「枳椇……又作枳枸,皆屈曲不伸之意,樹多枝而曲,其子亦捲曲,故以名之」,「枳椇木高三四丈,葉園大如桑柁,夏天開花,枝頭結實,如雞爪形……嚼之味甘如蜜」,且能「止渴除煩隔膈上熱,潤五臟、利小便,功用同蜂蜜」。

枳椇子味甘,性平,歸脾、肺經。主治酒醉、煩熱、口渴、嘔吐、二便不利。枳椇子入藥首載於唐代官方藥書《新修本草》,雲其「主頭風,小腹拘急」。同代的《食療本草》首先發現了枳椇的解酒作用:「昔有南人修捨用此木,誤落一片入酒甕中,酒化為水也。」宋代《本草圖經》也記載它「能敗酒味,若以其木為柱,則屋中之酒皆薄也」。宋代以前多以原植物解酒,直到金元時期,才偏重於用枳椇子來解酒。「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曾治療過一個30多歲的男子,因飲酒過多,加上房勞過度,出現發熱不退,全身疲乏。丹溪先用補氣血藥加葛根給男子解酒。男子服藥後出微汗,但發熱懈怠症狀不減。丹溪悟出是葛根過度發散之故,遂用枳椇子代替葛根,果然藥到病除。北宋蘇軾兼通醫學,也記載了一則用枳椇子解酒的醫案。蘇軾的一個同鄉揭穎臣,得了一種飲食倍增、小便頻數的病,時醫皆以「消渴」治之,結果病情反甚,絕望欲死。蘇軾延請蜀醫張肱為其診治。張肱按脈問診後,認為揭穎臣所患並非「消渴」,而是「果實、酒物過度,積熱在脾,所以食多而飲水。水飲既多,溺不得不多,非消非渴也」。於是取麝香當門子(即麝香呈塊狀顆粒者)以酒濡濕,做十多丸,用枳椇子煎湯送服,病很快被治好了。張肱解釋說,麝香能制酒果花木毒,枳椇子也能解酒,二物合用,去酒果之毒,故使病癒。蘇軾不僅對此作了記錄,還常以枳椇子作為醒酒良藥向友人推薦。歷代醫家常把枳椇子用在解酒方中作為主藥,民間和古代官宦也都在家中備上一些,用以年節宴會後解酒之用。

現代研究證實,枳椇子中含有的葡萄糖、有機酸,可擴充人體的血容量,解酒毒,起到醒酒安神的作用;它還含有的大量水分、葡萄糖、有機鹽、脂類物質,具有促進尿液排泄,加速腸道蠕動等作用。枳椇子中含有大量的鈣和枳椇子皂甘,具有中樞抑製作用,能夠抗驚厥,防止手足抽搐痙攣,可治療風濕痺痛麻木等疾病。此外,枳椇子還具有抗脂質過氧化、降血壓、抗潰瘍、增強機體的抵抗力等功效。

枳椇子的食用部分是果柄,果實反而不能食用。其味甘甜而略帶澀,經霜之後,澀味盡去,其味尤其甘美,在古代就被做成婦人饋贈親友的蜜餞,是消化人體過多脂肪的保健果品,常吃可以減肥健美,也可製成糖、醬、膏、汁、口服液、罐頭等食用。

治方舉例

1.治酒醉嘔吐:枳椇子9~12克,水煎頓服。

2.解酒:枳椇子(打碎)15克,葛花9克,水煎服。

3.治手腳抽搐:枳椇子15克,蛇莓15克,水煎服。

4.治小兒驚風:枳椇子6克,鉤籐9克,水煎服。

5.治熱病煩渴、小便不利:枳椇子、知母各9克,金銀花24克,燈心草3克,水煎服。

食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忌用。

家用美食譜

菱角枳椇子瘦肉湯

用料:菱角25個、枳椇子15克、豬瘦肉400克、生薑3片,食鹽適量。

製作:(1)菱角去外殼、洗淨;枳椇子洗淨、稍浸泡;豬瘦肉洗淨,整塊不刀切。(2)將上述食料與生薑一起放入瓦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水量),大火煲沸後改小火煲約1個半小時,調入適量食鹽便可。


此湯具有解渴除煩之功效,可作為酒癆吐血患者的食療方。


枳椇豬肺湯

用料:鮮枳椇子120克,豬心、肺各1具,紅糖30克,食鹽、味精適量。

製作:(1)枳椇子洗淨;豬心、肺洗淨並切成小塊。(2)將枳椇子、豬心肺、紅糖共同放入瓦罐中,加清水1000毫升,小火慢燉60分鐘後,調入少許食鹽、味精即可食用。


此湯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為秋季居家的靚湯。


枳椇子酒

用料:枳椇子干2枚,低度燒酒500毫升。

製作:先將枳椇子洗淨,用刀切開,浸入燒酒中,密封,一周後啟封飲用。每日2次,每次20毫升。


本酒具有祛風勝濕的功效,適於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飲用。


枳椇子雞肝

用料:干枳椇子2枚,雞肝1具,食鹽適量。

製作:先將枳椇子杵成細末備用;雞肝洗淨,切十字刀花,盛於盤中,撒上枳椇子末,適量食鹽,入籠中蒸20分鐘取出食用。


本菜具有健脾消疳的效果,可用來治療小兒疳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