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食物是最好的藥 > 烏梅有「五止」之功的良藥 >

烏梅有「五止」之功的良藥

梅原產中國。每逢正月,梅先葉而開,香飄十里。到了初夏,樹上就結滿了青黃色的梅子。采收將成熟的綠色果實,洗淨鮮用,稱青梅;以鹽醃製、曬乾用,稱白梅;以小火炕至乾燥均勻,色黃褐、起皺,再燜至色黑,就是中藥烏梅。有醫者把烏梅的功用歸納為「五止」:

一曰止渴。烏梅的酸味可刺激唾液分泌,起到生津止渴的作用。故常用來治療口渴多飲的消渴(如糖尿病)以及熱病口渴、咽喉乾燥等症。

二曰止咳。烏梅酸澀收斂,能斂肺止咳而用於肺虛久咳少痰或乾咳無痰之症,常配半夏、罌粟殼、杏仁等。但對實證要慎用或不用。

三曰止瀉。烏梅能澀腸止瀉痢,可用於脾虛久瀉、久痢,或大腸滑瀉不止甚至脫肛不收。一般用炒烏梅配罌粟殼、訶子。近年有人用《傷寒論》中的烏梅丸作基本方加減治療非特異性結腸炎,取得了明顯的療效。

四曰止痛。一能安蛔止腹痛。蛔蟲有「遇酸則伏」的特性,故遇到小兒腹痛欲絕,以前又有便蛔、吐蛔者,可急投烏梅煎成濃湯溫服,往往能贏得寶貴的治療時間。二能活血止瘀痛。烏梅可軟化骨刺,改善血液循環,減輕水腫而療足跟痛,對心痛(即胃氣痛)也有很好的療效。

五曰止血。烏梅炒炭可療便血、崩漏屬虛症。《醫說》就記載了陳應之用烏梅為曾魯公、大丞梁莊肅公治療痢血的故事。

現代藥理研究認為:烏梅含有檸檬酸、蘋果酸、琥珀酸、碳水化合物、谷甾醇、齊墩果酸樣物質、蠟樣物質等,對多種細菌、癬菌、小芽孢菌等致病菌都有抑製作用。因其鉀含量較一般水果高,故對於常服利尿藥者,可吃一些烏梅來補充鉀。

烏梅除作藥用外,還可製成爽口開胃的零食。在清朝,宮廷御膳房將烏梅泡發,加入冰糖、桂花、蜂蜜和水一起煮,冰鎮後製成酸梅湯,生津止渴,除煩安神,既可治暑熱口渴,又可治高溫失水過多以及久洩久痢,肺虛久咳。酸梅湯至今依然是人們消夏最喜食的飲料之一。

治方舉例

1.治蛔蟲病:烏梅若干,去核搗爛。每次服6~9克。每日2次。或者烏梅10枚,川椒6克,生薑3片,加水煎,分2次空腹服。每日1劑,連服2~3日。

2.治骨刺哽喉:烏梅1枚,白糖適量。用烏梅蘸白糖,放口中含化。

3.治急、慢性腹瀉:烏梅適量,去核搗爛絞汁,用小火熬成膏狀。每日10毫升,早晚飯前各服1次,連服3~7日。

4.治小兒頭瘡:烏梅燒成炭,研末,敷患處,生油調敷。

5.治功能性子宮出血:烏梅15克,加水800毫升煮沸,去渣後加入紅糖飲用。

6.治飲食積滯:烏梅2枚,蘿蔔250克(切片),加水1500毫升煮至700毫升,加少許鹽調味,去渣飲用。

7.治牙痛:烏梅炒黑塗痛處。或在牙痛一側臉頰上貼上烏梅肉。

8.治暈車、暈船:把烏梅放於肚臍上或含在口中。

9.治血崩不止:烏梅肉7枚,燒存性研末,米(湯)服下,每日2次。

10.治牛皮癬:烏梅2500克水煎,去核濃縮成膏500克,每服半湯匙(約15克),每日3次。

11.治白癜風:烏梅(鮮者)搗汁,塗擦,或燒存性,和醋塗抹。或者烏梅肉和松脂粉,搗末混合,貼敷患處,可逐漸治癒。

12.治足跟痛:取烏梅200克,加水2000毫升煎40分鐘,過濾去渣,加食醋200毫升,將300克生鐵塊燒紅後放入藥液中,2分鐘取出,待藥液溫度適宜時,浸泡足跟,每晚1次,每次1小時左右。

食用注意

1.感冒發熱,咳嗽多痰,胸膈痞悶之人忌食。

2.菌痢、腸炎的初期忌食。

3.婦女正常月經期以及婦女產前產後忌食之。

4.不宜多食。食用過多會傷骨頭,蝕脾胃,令人發熱,損齒。

家用美食譜

烏梅茵陳蜜

用料:烏梅肉250克、茵陳100克、蜂蜜1000克。

製作:將烏梅、茵陳共入砂鍋中,水煎兩次,去渣合汁兩大碗,同蜂蜜共倒入大瓷盆中,加蓋,上鍋隔水蒸2小時,離火,冷卻,裝瓶備用。

食法:每次1~2匙,每日2次。飯後開水沖服,3個月為1療程。


常服此飲可增強膽囊的功能,促進膽汁分泌。適用於慢性膽囊炎患者。


烏梅姜茶紅糖飲

用料:烏梅肉30克、生薑10克、茶葉5克,紅糖適量。

製作:將烏梅肉洗淨切碎,生薑洗淨切絲,同茶葉、紅糖共入保溫杯中,沸水沖泡半小時即成。代茶頻飲。


此飲適用於脾虛洩瀉,虛寒型痢疾等症。


烏梅粥

用料:烏梅15~20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

製作:將烏梅水煎兩次,去渣合汁一大碗,同粳米共入鍋中煮粥。粥熟後加冰糖適量,稍煮即可。每日2次,溫熱食。


此粥方適用於慢性久咳、久瀉久痢,便血、尿血等症。


烏梅麥冬糖水

用料:烏梅30克、麥冬15克,冰糖適量。

製作:烏梅、麥冬共入砂鍋中,水煎兩次,去渣合汁,加入冰糖稍燉即成。徐徐飲服。


本方取烏梅澀腸止痢,生津止渴之力,麥冬養陰生津之效,冰糖清熱生津之能,三味相合,齊奏澀腸,清熱,生津之功。對濕熱型細菌痢疾尤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