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張冠李戴」的「張」、「李」到底指誰 >

「張冠李戴」的「張」、「李」到底指誰

把姓張的人的帽子戴到了姓李的人頭上,這叫作「張冠李戴」,比喻認錯了對象或者弄錯了事實。為什麼非得拿姓張、姓李的人來說事呢?各種辭書都沒有解釋清楚,僅僅舉了一些例子,比如明人田藝蘅所著《留青日札》中有一篇《張公帽賦》:「諺云:『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有人作賦云:『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以戴之。』」因此就把「張冠李戴」的出處安在了田藝蘅頭上,可是人家田藝蘅明明說「諺雲」,可見在他之前早就有了這個說法,田藝蘅只不過轉述「諺雲」而已。如此不求甚解,真是典型的「張冠李戴」!

其實,這個成語出自武則天時的俗語「張公吃酒李公醉」,記載在張鷟的《朝野僉載》一書中:「天後時,謠言曰:『張公吃酒李公醉。』張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是武則天最寵愛的面首,此時,李姓王朝已經易姓,武則天改國號為周,篡奪了李姓的天下,她的兒子唐中宗李顯也被廢黜。「張公吃酒李公醉」這句當時的民謠,張鷟解釋為「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這種解釋沒有任何道理;「張公吃酒李公醉」一語非常刻薄,是諷刺李顯無法撼動母親的地位,奪回李姓的天下,在陪伴母親飲酒的宴會上,那邊廂「二張」飲酒飲得興高采烈,這邊廂李顯獨自一人悶悶不樂,懷有無限的心事,悶酒喝著喝著就喝醉了。這才是「張公吃酒李公醉」的真正含義。

相似的說法還有李商隱的詩《龍池》:「龍池賜酒敞雲屏,羯鼓聲高眾樂停。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薛王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業,壽王是李隆基的第十八子李瑁。楊玉環本來是壽王妃,被李隆基看中,使用了一些陰謀手段搶奪而去,變成了著名的楊貴妃,一躍而為李瑁的繼母。唐玄宗李隆基在龍池舉行盛大的酒宴,薛王沒有任何心事,喝至沉醉,盡歡而回,可是李瑁呢?就如同當年的李顯一樣,心事重重,老婆都被當爹的奪去了,而且還在酒宴上顧盼生輝,他能不鬱悶嗎?不過跟李顯不一樣的,李瑁的悶酒再喝也喝不醉,酒宴歸來,李瑁仍然醒著,而且徹夜不眠。此之謂「薛王沉醉壽王醒」,同「張公吃酒李公醉」如出一轍。

唐代時,又從「張公吃酒李公醉」演化出另外一個俗語:「張公帽兒李公戴。」這句俗語就更刻薄了,此處的「李公」指武則天早已死去的老公高宗李治,「二張」的帽子戴到了李治頭上,不是綠帽子是什麼!這才是「張冠李戴」這個成語的真正語源。

到了宋代,從「張冠李戴」的語源又演化出其他相似的諺語,比如「張三有錢不會使,李四會使卻無錢」,比如「張三李四」,等等。後來凡是一個成語或者俗語中同時出現張姓和李姓的,幾乎都源出於「張公吃酒李公醉」。

「張冠李戴」的真實含義從來沒有真正搞清楚過,直到本文才算徹底廓清,真乃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