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簪纓世家」為何代指顯貴人家 >

「簪纓世家」為何代指顯貴人家

「簪纓世家」、「簪纓世族」、「簪纓門第」都是比喻高官顯貴之家。「簪纓」到底是什麼東西?為什麼能夠代指顯貴人家呢?

先說「簪」。杜甫有「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的名句,「簪」是用來插定髮髻或固冠的長針形首飾。東漢學者劉熙《釋名·釋首飾》:「簪,兟也,以兟連冠於發也。」將冠固定在頭髮上。再說「纓」。屈原有「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的名句,「纓」是繫在脖子上以固定冠的帶子。《說文解字》:「纓,冠系也。」

古時士階層以上都要戴冠,因此所謂「衣冠」乃是古代中國的獨特禮制;戴冠必要系纓,因此「簪纓」連用,指代官宦。

「簪」鬆了或掉了,冠還能勉強戴在頭上;但是如果「纓」斷了,冠就不能端端正正地戴在頭上了。因此系冠之法,「纓」尤為重。《左傳·哀公十五年》中講述的子路之死的故事,極好地詮釋了「纓」的重要性以及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衛國發生內亂,衛出公出逃,子路時為衛國大夫孔悝的家臣,抱著「利其祿,必救其患」的信念,與亂臣搏鬥,搏鬥中被人「以戈擊之,斷纓」,子路說:「君子死,冠不免。」遂「結纓而死」。君子死,帽子也不能除掉,子路最後的動作是結好帽帶子,從容死去。

劉向《說苑》中「楚王絕纓」的故事則更為著名。「楚莊王賜群臣酒,日暮酒酣,燈燭滅,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絕其冠纓,告王曰:『今者燭滅,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纓持之,趣火來上,視絕纓者。』王曰:『賜人酒,使醉失禮,奈何欲顯婦人之節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與寡人飲,不絕冠纓者不歡。』群臣百有餘人皆絕去其冠纓而上火,卒盡歡而罷。」

楚莊王與群臣即使飲酒之時,依舊冠纓儼然,最後的「群臣百有餘人皆絕去其冠纓」,不過是楚莊王為了保護調戲美人的大臣的舉動,可見這乃是非常之舉,「纓」在冠禮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因此也才能和「簪」一起代指顯貴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