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姓」、「氏」原來有差別 >

「姓」、「氏」原來有差別

「姓氏」一詞,如今只當作姓名或姓來使用,也就是說,「姓」和「氏」是一回事,但是在古代,「姓」和「氏」卻有著天壤之別,而且與人的身份密切相關。

《說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由此可見,「姓者,生也,人所秉天氣所以生者也」,本來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係的族號。段玉裁進一步解釋說:「神農母居姜水因以為姓,黃帝母居姬水因以為姓,舜母居姚虛因以為姓是也。感天而生者母也,故姓從女生會意。」其義甚明。

而「氏」則是「姓」的分支,由於子孫繁衍,一個家族分為若干分支,遷居各地,每一分支都有一個特殊的稱號作為標誌,稱為「氏」。比如周代為姬姓,為了有效地控制被征服的地區和部落,分封姬姓貴族、功臣和異姓的聯盟為諸侯,於是產生了溫、鄭、召、姒(si)、姜等「氏」。

因此可以這樣說:「姓」本來是母親一系的血緣關係,「氏」本來是父親一系的血緣關係。宋代學者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說得非常清楚:「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之所以「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這是因為「氏」從君主的封地、賜爵、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的謚號而來,比如周文王第四子姬旦,姓姬名旦,因為封地在周,故稱周公。平民百姓不可能有以上特權,因此「有名無氏」。這也就是所謂「氏所以別貴賤」的含義。

「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顧炎武在《日知錄》「氏族」一條中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此時姓、氏已不分。顧炎武又說:「氏一再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姓、氏的本質性區別。

有趣的是,漢代以後反其道而行之,「姓」居然成為父系血緣的代號,「氏」居然成為母系血緣的代號!比如「劉氏」即指劉姓人家的媳婦。先秦時期的「同姓不婚」原則,本來指同一母系血統不能成婚,後來居然指同一父系血統不能成婚!「姓氏」的變遷實在是充滿了戲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