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薪水」為何代指工資 >

「薪水」為何代指工資

即使是今天的人們,也常常用「薪水」一詞代指工資。很多人不明白這個稱謂,工資就是工資,跟柴和水有什麼關係?這個稱謂跟古代的俸祿制度密切相關。

「薪水」一詞出現得很早,但最初的意思就是這個詞的字面意思,即柴和水。柴和水是人們的日常必需品,打柴汲水又是人們的日常勞作,這就埋下了後世用「薪水」代指工資的伏筆。

《宋史·職官志》詳細記錄了當時的俸祿制度,其中有「薪、蒿、炭、鹽諸物之給」,宰相和樞密使最高,「月給薪千二百束」,「歲給炭自十月至正月二百秤,餘月一百秤」。除此之外,還有匹帛、祿粟、衣糧、茶、酒、廚料等五花八門的生活用品,統統納入俸祿的範疇之內。宋代官員的俸祿之高,由此可見一斑。

清代初年的俸祿制度化繁為簡,據俞樾《茶香室叢鈔》記載:「國朝查慎行《人海記》云:『本朝初年,滿洲官員支俸不支薪,漢官則薪俸並支,薪侈於俸,如四品官,季給薪三十金,俸才二十金。順治甲午,停秋冬二季俸。明年,漢官但給俸不給薪。』」俞樾因此說:「按此,知國初官員有給薪之例,故至今薪俸之名猶在人口,而近來各局委員有薪水之給,亦本此也。」

之所以清代始有「薪水」之稱,蓋因為清代官員俸祿之低,甚至到了難以維持生活的地步,最高的一品官每年的俸祿是一百八十兩,最低的七品知縣每年的俸祿只有區區四十五兩!俸祿微薄的低級官吏們滿腹牢騷,遂用「薪水」一詞來稱呼俸祿,意思是所得的俸祿微不足道,譬如僅能維持生存的柴和水而已。不過今天沿用的「薪水」一詞,已經失去了這層意味,而是單純地代指工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