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信封」為何用「封」來作計量單位 >

「信封」為何用「封」來作計量單位

在電子郵件發明之前,人們最常用的通信工具就是信封了,把信寫好後裝進信封裡寄出去。信件也以「封」作為計量單位,比如一封信、兩封信。信件為什麼以「封」作為計量單位呢?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人們的書寫工具是刀,書寫材料是竹片或木片,要用刀把所寫的內容刻到竹片或木片上去。竹片稱為「簡」,木片稱為「牘」或者「札」。寫信的「牘」的長度有專門的規定,為一尺,所以古代信件又稱「尺牘」。

信件寫好了,需要封起來才能讓人捎走,寫好的「牘」本來就是木片,不可能像現在一樣往信封裡一裝,往郵筒裡一扔就行了,那怎麼封呢?用兩塊木板將「牘」夾在中間,再用繩子綁到一起,一封信就封好了。古人很風雅,很浪漫,這兩塊木板通常做成鯉魚的形狀,所以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一詩中寫道:「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雙鯉魚不是真的鯉魚,而是兩塊鯉魚形狀的木板夾著的信,因此古人又稱信件為「雙魚」、「雙鯉」、「魚書」。

信件外面要用繩子捆紮起來,為防洩密,繩子的結合處要用膠泥加封,再蓋上印章,這個程序叫「封泥」。「封泥」完成後,一封信才最後成型。

用加蓋印章的紙條貼在門、箱或其他容器的口上以防開啟,這叫「封」,正好跟「封泥」的功能一樣,於是當「信」最終取代「書」成為信件名稱以後,人們就用「封」作為信件的計量單位,順理成章,裝信的封套就叫「信封」了。記得20世紀80年代,寄信的時候,郵局工作人員一定會要求把郵票貼在信封的封口處,然後再加蓋郵戳,如果郵票沒有貼在封口處,郵局工作人員會拒絕寄出,需要重新貼。這個要求是對的,因為符合「封泥」的原意,只不過「封泥」要加封在繩子的交結處,而郵戳要蓋在信封的封口處而已。今天寄信已經沒有這個限制了,郵票通常貼在正面,郵戳也就蓋在正面的郵票上面。

除了上述的稱呼之外,古代的信件還有許多別稱,都跟書寫材料和郵寄工具有關:「函」,原指寄信用的木匣子,這種木匣子叫「函」,後來就用作信件的代稱,比如信函、函件、公函,今天還在使用;「箋」,寫信用的小幅紙張,通常都很精美;「尺素」,不到一尺的白絹或白綢,古人也有把信寫在這上面的;「八行書」,古時候的信件每頁八行,故稱「八行書」;「鴻雁」,相傳鴻雁可以傳遞書信,稱「鴻雁傳書」,因此用作書信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