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犀牛望月」為何比喻長久盼望 >

「犀牛望月」為何比喻長久盼望

中國民間有「日頭落水落西方,犀牛望月姐望郎」的歌謠,「姐望郎」顯然是盼望郎來,「犀牛望月」為什麼能夠跟「姐望郎」聯繫起來呢?這跟古代中國對犀牛的認識和傳說密切相關。

托名為周代函谷關名喜的令尹所著的《關尹子》一書中記載了「犀牛望月」的傳說:「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這是說犀牛望月,望得時間長了,月亮的形狀就映入了犀角之中。

在古人的心目中,犀牛是非常神奇的動物。《戰國策·楚策》:「(楚王)乃遣使車百乘,獻雞駭之犀、夜光之璧於秦王。」正史中更是屢見獻犀牛的記載。最著名的是通天犀,《抱朴子》中描述了通天犀的種種神通:「得真通天犀角三寸以上,刻以為魚,而銜之以入水,水常為人開。」「通天犀角有一赤理如綖,有自本徹末,以角盛米置群雞中,雞欲啄之,未至數寸,即驚卻退。故南人或名通天犀為駭雞犀。」「以其角為導毒藥為湯,以此導攪之,皆生白沫湧起,則了無復毒勢也。」《抱朴子》所謂如線的「赤理」,通常的描述是一條白線,貫通首尾,這就是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靈犀」,「心有靈犀一點通」的「一點」即指這條白線,形容兩人的心像通天犀角上的那條白線一樣彼此相通。

犀角既有這種種神通,古人遂將犀角裝飾在腰帶上,但是只能有品級的官員方能佩帶。這種腰帶就稱作「犀角帶」或「犀帶」。明代文學家陳繼儒所著《太平清話》卷四載:「呂東萊畜犀帶一圍,文理縝密,中有一月影,過望則見,蓋犀牛望月之久,故感其影於角。」呂東萊是南宋理學大家呂祖謙的號,「過望則見」的「望」指農曆十五,稱「望日」,他的這根犀帶過了每月十五月亮最圓的這一天之後,就能顯現出月影。有人認為古人是有感犀角彎彎如同月亮彎彎,才附會出犀角上現出月影的傳說,倒也符合「過望則見」的記載。

中國古人有一個獨特的認識,即天地萬物互相之間有通感,「犀牛望月之久,故感其影於角」就是這種認識的一個例證,因此用「犀牛望月」來比喻長久盼望,民間又比附於「姐望郎」,這是多麼浪漫的思維方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