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五毒」竟然是良藥 >

「五毒」竟然是良藥

俗話說「五毒俱全」,形容人把所有的壞事全都幹盡了。「五毒」到底是哪五毒呢?歷來說法不一,最常見的說法是吃、喝、嫖、賭、抽,還有人說是坑、蒙、拐、騙、偷。這都是後人附會之言,用意在於勸誡有這些壞習氣的人:既然是毒,那麼就會害人害己,趕緊改正吧!

比較早的「五毒」是指五種酷刑。宋元間學者胡三省解釋說:「五毒,四肢及身備受楚毒也。或云:鞭、箠、及灼、及徽、纆為五毒。」鞭是鞭笞罪人之刑;箠是竹杖,用竹杖鞭笞之刑;灼是燒灼之刑;徽是三股的繩索,捆縛之刑;纆(mo)是兩股的繩索,也是捆縛之刑。

但是比起明代的「五毒」來,胡三省所說的「五毒」卻是小巫見大巫了。據《明史·刑法志》記載:「全刑者曰械,曰鐐,曰棍,曰拶,曰夾棍。五毒備具。」械是腳鐐手銬等桎梏之刑;鐐是套縛腳腕,使不能快走之刑;棍是棍棒之刑;拶(zǎn)是擠壓之刑,比如拶指是夾手指之刑;夾棍是用兩根木棍製成,夾犯人腿部之刑。

古時五種毒蟲也稱作「五毒」。清代學者呂種玉所著《言鯖》一書中有「谷雨五毒」一條,其中說:「古者青齊風俗,於谷雨日畫五毒符,圖蠍子、蜈蚣、蛇虺、蜂、蜮之狀,各畫一針刺,宣佈家戶貼之,以禳蟲毒。」虺(huǐ)是大毒蛇,蛇虺泛指蛇類;蜮(yu)傳說是一種能夠含沙射人的怪物,也有說是蛤蟆的別名。還有一種說法是蛇、蠍、蜈蚣、壁虎、蟾蜍合稱「五毒」。

但是追根溯源,這些都不是最早的「五毒」。段玉裁解釋「毒」字說:「毒兼善惡之辭,猶祥兼吉凶,臭兼香臭也。」古時,無論吉凶都稱「祥」,無論香臭都稱「臭」,因此,無論善惡都稱「毒」。最早的「五毒」就是「兼善惡之辭」。

周代有瘍醫的官職,「凡療瘍,以五毒攻之」。鄭玄解釋說:「五毒,五藥之有毒者。今醫方有五毒之藥,作之,合黃堥,置石膽、丹砂、雄黃、礜石、慈石其中,燒之三日三夜,其煙上著,以雞羽掃取之,以注創,惡肉破,骨則盡出。」「五毒」即石膽、丹砂、雄黃、礜石、慈石。石膽主明目、金創等症;丹砂主心悸、驚風等症;雄黃主瘧疾等症及殺蟲;礜(yu)石主殺鼠;慈石即磁石,主眩暈、耳聾等症。其中除慈石無毒、丹砂毒性小之外,其餘三種藥材都有毒。

按照鄭玄記載的醫方,將這五種藥材放到黃土製成的瓦器即黃堥(mao)中,燒上三天三夜,用雞毛掃取產生的粉末,塗抹到瘡口上,效果非常靈驗。因此這五種藥材所產生的藥性可謂酷毒,「兼善惡之辭」的「五毒」,其實乃是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