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蝸居」原來不是形容居室窄小 >

「蝸居」原來不是形容居室窄小

今天的口語和書面語中還常常使用「蝸居」一詞,比喻自己的居室就像蝸牛殼一樣窄小,也用作自謙之詞,比如家裡來了客人,主人常常自謙地說「蝸居生輝」,跟「蓬蓽生輝」的意思一樣。

「蝸居」為什麼會形容居室窄小呢?晚清藏書家徐時棟在《煙嶼樓筆記》卷六中也提出了這個疑問,並且作了解答:「余嘗問友人,物之小者甚多,何必以屋小為蝸居?皆不能答。余後見蝸,始悟。蓋凡殼蟲不一,大小亦不等,然蟲身長大,則殼與之俱長。惟蝸牛,始生時在殼中,及稍長,即脫殼而去,殼不與其身俱長也。以譬人家屋小,不能容多人耳。」

晉人崔豹所著《古今注》一書中說:「野人結圓捨,如蝸牛之殼,故曰蝸捨,亦曰蝸牛之捨也。」按照崔豹的說法,「蝸居」指「圓捨」,即圓圓的屋子。徐時棟就此又提出了疑問:「物之圓者,何獨蝸牛?且蝸牛亦何嘗圓也。」

徐時棟的疑問看似有道理,但「蝸居」一詞最早確實是「圓捨」之意,用來形容居室窄小只不過是漫長的演變過程中的詞義改變。

裴松之在為《三國誌·管寧傳》所作的注中,先是引述了隱士焦先的事跡:「自作一瓜牛廬,淨掃其中,營木為床,布草蓐其上。」然後裴松之考證說:「以為『瓜』當作『蝸』。蝸牛,螺蟲之有角者也,俗或呼為黃犢。先等作圜捨,形如蝸牛蔽,故謂之蝸牛廬。」「圜捨」即「圓捨」。可見「蝸廬」、「蝸牛廬」最初只是形容房屋的形狀,跟大小毫無關係。

到了唐代,「蝸廬」、「蝸捨」開始演變為居室窄小的義項。比如白居易有詩:「冷似雀羅雖少客,寬於蝸捨足容身。」「蝸捨」已經形容窄小。李商隱有詩:「自喜蝸牛捨,兼容燕子巢。」「蝸牛捨」和「燕子巢」並舉,當然是極言其窄。

「蝸居」一詞從此失去了「圓捨」的本義。魯迅先生在《二心集》序言中說:「蝸牛廬者,是三國時所謂『隱逸』的焦先曾經居住的那樣的草窠,大約和現在江北窮人手搭的草棚相仿,不過還要小。」連魯迅先生都已經不知道「蝸居」的本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