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兔死狐悲」不是比喻物傷其類 >

「兔死狐悲」不是比喻物傷其類

俗話說「兔死狐悲,物傷其類」,此話自古至今流傳甚廣,以至於如今的各種辭書都把「兔死狐悲」這個成語解釋為:比喻因同類的滅亡而感到悲傷。但是兔子和狐狸,一個是食草動物,一個是食肉動物,而且兔子還是狐狸的口中之食,怎麼可以歸為同類呢?雖然有人提出過這個疑問,但是卻從來沒有人解釋清楚過。

要想解釋清楚兔子死了狐狸為什麼會悲傷,就必須瞭解古人心目中兔子和狐狸的兩種相似習性。

老子的弟子文子所著《文子》一書中說:「飛鳥反鄉,兔走歸窟,狐死首丘,寒螿得木,各依其所生也。」寒螿(jiāng)即寒蟬,夏末秋初時在樹上鳴叫。在古人看來,飛鳥飛得再遠也要還鄉,兔子跑得再遠也要歸窟,狐狸死了頭也要朝向出生的山丘,寒蟬鳴於樹上,這都是動物的天性。

其中「狐死首丘」被稱為狐狸的德行之一。《禮記·檀弓》載:「太公封於營丘,比及五世,皆反葬於周。君子曰:『樂,樂其所自生;禮,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孔穎達解釋說:「所以正首而向丘者,丘是狐窟穴根本之處,雖狼狽而死,意猶向此丘,是有仁恩之心也。」比起老虎、獅子,狐狸雖然是微小的獸類,但對自己藏身的丘窟念念不忘,死的時候,一定要把頭朝向丘窟,表示不忘本。後人遂以「狐死首丘」比喻不忘本或對鄉土的思念。

正如「狐死首丘」不忘本一樣,「兔走歸窟」同樣表示不忘本。這是古人心目中兔子和狐狸的兩種相似習性,都是「仁恩之心」的表現。那麼,兔子死後再也無法歸窟,這一場景會令捕食者狐狸聯想起自己死後的「正首而向丘」,同樣的命運使狐狸觸景生情,當然也就會「兔死狐悲」了。相應地,狐狸死了的場景也會令兔子觸景生情,因此古時還有一個相對的成語「狐死兔泣」。這是一對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間的惺惺相惜,雖為天敵,亦足以感懷。

這就是「兔死狐悲」和「狐死兔泣」這兩個成語的真正語源,跟同類毫無關係,也絕不是因同類的滅亡而感到悲傷。此一語源從來沒有被揭示出來過,直到本文才算徹底破解,真乃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