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挑釁」原來跟祭祀有關 >

「挑釁」原來跟祭祀有關

「挑釁」是尋釁生事,蓄意引起爭鬥、衝突或戰爭的意思。「挑」可以理解為挑起、引起,那麼「釁」是什麼意思?「挑釁」組合在一起,又為什麼可以當作這個意思講呢?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挑釁」一詞原來跟古代的祭祀制度密切相關。

「釁」,繁體字寫作「釁」。這個字非常繁複,但是同時也非常有意思。就訛變為小篆之前的字形分析,是一個人雙手端著一盆水倒入下面的器皿之中,然後沐浴。這個字反映的是古人祭祀之前舉行的一項儀式,這項儀式稱作「釁浴」。鄭玄解釋說:「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據《國語·齊語》記載,管仲初見齊桓公,「三釁三浴之」,可見是用香草薰身,並用湯沐浴潔身,以示誠敬。除了「釁浴」,還有「釁屍」的儀式,用香草製成的鬯(chang)酒塗抹、擦洗屍體,也是潔身之意。

除了用於人,新製成的器物也要殺牲以祭,用牲血塗抹在器物的縫隙處,就像人用香草塗身一樣。比如宗廟初成,要「釁廟」;鐘鼓製成,要「釁鐘」、「釁鼓」。「釁」是一種祭祀的儀式,這就是「釁」的本義。

「釁」太過繁複,後來又造出一個「釁」字,會意為用牲血塗抹一半的縫隙之處,因此「釁」引申為縫隙之意。這個縫隙可不僅僅指器物的縫隙,也可以指人與人之間的裂痕或者禍亂。有隙可乘,因此才可以「尋釁」生事;發動禍亂的首領稱作「釁首」。

「挑」的本義其實不是挑起、引起,而是撥弄。比如《史記》載項羽對劉邦說「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這是項羽單方面的願望,「挑戰」意為戲弄劉邦,誘劉邦出戰。因此「挑釁」一詞分為兩個步驟:先發現對方有可乘之縫隙,此之謂「尋釁」;然後加以「挑」之,即撥弄、戲弄對方,誘使對方生氣,從而使其應戰。舉例而言,比如今天一方挑釁另一方,常常會說「你不是拳頭厲害嗎」,「拳頭厲害」就是尋到的對方的「釁」。

古人只將「釁」用於沐浴和祭祀,後人卻擴而大之用於「尋釁」然後「挑釁」,人心之不古,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