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天之驕子」原來是匈奴的自稱 >

「天之驕子」原來是匈奴的自稱

大約從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之後,幸運考上大學的大學生們開始被社會稱為「天之驕子」,到了上世紀80年代,這個稱謂開始成為大學生的專用頭銜。鮮為人知的是,在古代,「天之驕子」一詞可不能隨便亂用,而是有其固定所指。

「天之驕子」這一稱謂最早出自匈奴首領狐鹿姑單于之口,時間遠在公元前89年。這一年,匈奴在和大漢的爭戰中佔了上風,於是狐鹿姑單于傲慢地給漢武帝寫了一封信,要求與大漢通關貿易,娶漢女為妻,並索求貢品。在這封信中,一開頭單于就聲稱:「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不為小禮以自煩。」狐鹿姑單于自稱匈奴人是「天之驕子」,這一稱謂絕非狐鹿姑單于一時心血來潮,信口開河,而是跟匈奴最高統治者的稱號有關。據《史記》、《漢書》記載,匈奴國號為「撐犁孤塗單于」,「撐犁」是天的意思,「孤塗」是子的意思,「單于」是廣大的意思,就像中原的皇帝自稱「天之子」一樣,匈奴的最高首領也自稱「撐犁孤塗單于」——廣大的天之子。因此,狐鹿姑單于才把匈奴民族稱作「天之驕子」。

從此之後,漢語言就用「天之驕子」泛指強盛的邊地少數民族或其首領,也可簡稱為「天驕」,一直到20世紀上半葉,從未用來指稱除此以外的任何人群。全唐詩中出現了大量的「天驕」詞彙,無一例外全部指胡人。王維《出塞》:「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李白《幽州胡馬客歌》:「天驕五單于,狼戾好凶殘。」杜甫《留花門》:「北門天驕子,飽肉氣勇決。高秋馬肥健,挾矢射漢月。」……

除了匈奴之外,其他少數民族也都自稱「天驕」或「天之驕子」,《舊五代史》記載回鶻民族:「唐天寶中,安祿山犯闕,有助國討賊之功,累朝尚主,自號『天驕』,大為唐朝之患。」到了成吉思汗橫行天下的時候,蒙古族更是自稱「天子驕子」了,蒙古族的最高首領稱「大汗」或「可汗」,就是上天的意思。明代也不例外,詩人何景明有詩《漢將篇》:「共看拔劍追驕子,自許彎弓射左賢。」當然,最為今天的中國人所熟知的,莫過於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隨著國家統一的最終完成,「天之驕子」的稱謂就失去了專指的含義,從而演變成了對某個人群的泛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