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胎教」原來自古就有 >

「胎教」原來自古就有

很多人都誤以為“胎教”是個新鮮的名詞,甚至還有人以為“胎教”來自西方的先進生育理論。其實完全錯誤,中國最早在世界上提出“胎教”理論,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成書於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胎病”這一概念:“帝曰:人生而有病巔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巔疾也。”這一概念是“胎教”理論的源頭,開啟了後世關於“胎教”的研究。“胎教”理論基於古人的樸素見解:“兒在腹中,必借母氣血所養,故母熱子熱,母寒子寒,母驚子驚,母弱子弱,所以有胎熱胎寒胎驚胎弱之證。”

成書於兩漢時期的《大戴禮記》中有一篇《保傅》,有關於“胎教”的詳細規定:“胎教之道,書之玉板,藏之金匱,置之宗廟,以為後世戒。青史氏之記曰:‘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史持銅而御戶左,太宰持升而御戶右。比及三月者,王后所求聲音非禮樂,則太師縕瑟而稱不習;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則太宰倚升而言曰:不敢以待王太子。’”要求懷孕的王后非禮樂之聲不聽,非純正滋味的食物不吃。為什麼要等到懷孕三月才執行這樣的規定呢?這是因為古人認為懷孕三月才成胎,《說文解字》:“胎,婦孕三月也。”由此可見古人對身體的研究之精細。

西漢賈誼的《新書》中也有《胎教》一篇,其中說:“周妃後妊成王於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獨處不倨,雖怒不罵,胎教之謂也。”西漢劉向在《列女傳》中如此評價周文王的母親大任:“大任之性,端一誠莊,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因此“文王生而明聖”。由此可見至西漢時胎教理論已經成型。著名的《顏氏家訓》在《教子》一篇中說:“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這是對《大戴禮記·保傅》中“胎教”方法的總結。

到了清代,陳夢雷在《古今圖書集成》中專列一章《小兒未生胎養門》,搜羅彙集了此前種種“胎教”理論,可以視為“胎教”之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