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隨和」原來是兩件寶物的並稱 >

「隨和」原來是兩件寶物的並稱

日常生活中,形容一個人脾氣好,為人謙和,常常用「隨和」這個詞。隨,隨從,依順;和,相應,和諧。這樣的解釋倒也符合這個詞的意思,但是鮮為人知的是,「隨和」一詞的來源並不是出於「隨」與「和」的字面意思,而是古時候兩件寶物的並稱。

這兩件寶物的名字叫隨侯珠、和氏璧,是春秋時期最眩人眼目的寶物,合稱「春秋二寶」。

《藝文類聚》引《搜神記》載:「隨侯行,見大蛇傷,救而治之。其後蛇銜珠以報之,逕盈寸,純白而夜光,可以燭堂,故歷世稱焉。」隨國是周的同姓諸侯國,後為楚所滅。

和氏璧的故事則盡人皆知,《韓非子》載之甚詳:「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yue)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有趣的是,這兩件寶物都跟楚國有關:楚滅隨後,將隨侯珠據為己有;和氏璧本就產自楚國。西漢學者劉向所著《新序·雜事》篇中記載:「秦欲伐楚,使使者往觀楚之寶器。楚王聞之,召令尹子西而問焉:『秦欲觀楚之寶器,吾和氏之璧,隨侯之珠,可以示諸?』」可見「春秋二寶」其時都已歸楚所有。秦滅楚後,將此二寶俱收入囊中,李斯在著名的《諫逐客書》中對秦始皇說:「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隨和之寶」即此二寶,李斯特意點明「秦不生一焉」,可見都是由秦始皇擄掠而來。

和氏璧被秦始皇制為玉璽,並一直傳了一千多年,五代時不知所終;隨侯珠則自秦始皇之後即無影蹤。「春秋二寶」的命運令人嗟歎。不過,此二寶並稱的「隨和」一詞卻流傳了下來,並進入了後人的日常口語。「隨和」因為是二寶,因此用來比喻高潔的品德,凡是具備高潔品德的君子都很謙和,因此又慢慢演變成謙和、和氣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