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順手牽羊」原來不是貶義詞 >

「順手牽羊」原來不是貶義詞

在今天的語境中,「順手牽羊」這個成語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貶義詞,順手把別人家的羊牽走,借用來比喻趁機拿走或者偷走別人的東西,跟「趁火打劫」是一個意思。如同本書中的大部分貶義詞一樣,這個成語同樣很冤枉,因為最初它根本就不是貶義詞,只是描述一種客觀狀態的中性詞。

「順手牽羊」最早的雛形出自《禮記·曲禮上》:「效馬效羊者右牽之,效犬者左牽之。」此處的「效」是進獻的意思,效馬、效羊、效犬就是進獻給對方馬、羊、犬,「右牽」、「左牽」是進獻的禮節。馬和羊為什麼要用右手牽著,而犬為什麼要用左手牽著呢?鄭玄的註解是:馬和羊用右手牽是因為「用右手便」,犬用左手牽是因為「犬齜嚙人,右手當禁備之」。總之,不管左手還是右手,古人習慣的用手方式跟今天沒有任何區別,即右手更靈便,勁兒更大。孔穎達則進一步解釋,更加清晰:「馬羊多力,人右手亦有力,故用右手牽掣之也。犬好齜嚙人,故左牽之,而右手防禦也。」因為右手相比左手來說更加靈便,因此俗語中就把右手稱作「順手」,取順便之意。如此看來,「順手牽羊」的最早語義其實僅僅是指用右手牽羊而已,並沒有後來的延伸義。

元明時期,通俗文學發達,「順手牽羊」以其形象性開始屢屢出現在各種文本之中,比如元代著名雜劇作家關漢卿所作《尉遲恭單鞭奪槊》,秦王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嫉恨尉遲恭,在哥哥面前形容他和尉遲恭作戰,吹牛道:「我把右手帶住馬,左手揪著他眼扎毛,順手牽羊一般牽他回來了。」李世民不相信,讓二人同去演武場比試,結果只一個回合,李元吉的槊就被尉遲恭奪去,自己墜馬。這裡的「順手牽羊」一語使用的仍然是最早的語義。

因為「順手牽羊」太過容易,所以大約從清代開始,人們就把這個成語借用來比喻趁機偷東西,一直沿用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