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少艾」原來是指美男子 >

「少艾」原來是指美男子

「少艾」一詞出自《孟子·萬章上》:「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這段話是孟子說的,趙岐註解說:「少,年少也;艾,美好也。」為《孟子》作疏的邢昺則困惑地說:不知道孟子所說的「少艾」為什麼就是少女的意思,也不知道趙岐所說的「艾」為什麼就是美好的意思。這個疑問不僅邢昺有,相信今人亦有。在文學作品中,用「少艾」來稱呼少女已是共識,但正如趙岐的註解,「少」和「艾」都沒有女子之意,那麼這個稱謂是怎麼來的呢?

「艾」是一種植物,即艾蒿,《詩經·采葛》中的名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采的就是這種植物,用以驅蚊或針灸。至於把「艾」字用在人身上,《禮記·曲禮上》中說:「五十曰艾。」五十歲的老人叫「艾」。揚雄《方言》也說:「艾,長老也。東齊、魯、衛之間凡尊老謂之叟,或謂之艾。」為什麼「艾」用作對老年人的敬稱呢?一般的解釋是艾蒿上有白毛,因此孔穎達說:「年至五十,氣力已衰,發蒼白,色如艾也。」

除了當作老年男性的敬稱,「艾」還當作年輕男性的稱謂使用,而且特指美男子。《國語·晉語》中有「國君好艾,大夫殆;好內,適子殆,社稷危」的諺語,「內」指內寵,「適子」即嫡子、太子。此處的「艾」與「內」並舉,指外寵,外寵當然就是男色。《戰國策·趙策》記載魏國公子魏牟勸說趙王,有一句話是「王不以予工,乃與幼艾」,意思是趙王您不把國家政事交給真正能夠治理的大臣,卻交給「幼艾」。此處的「幼艾」指趙王的寵臣建信君,建信君以色事趙王,可見「幼艾」即指年輕的男寵。

「艾」為什麼用作美男子的稱謂,而且又特指語帶貶義的男寵呢?這是因為初生的艾蒿,花色非常鮮艷,以紅色和淡黃色居多,而且有濃烈的香氣。早在春秋時期,艾蒿就是先民可食可藥用的常見植物,因此以之取譬,形容年輕漂亮的男子。同時艾蒿又是鄉野植物,談不上什麼高貴,因此古人還用來比作小人。比如屈原在《離騷》中吟詠道:「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就是這個意思。至於揚雄所言「東齊、魯、衛之間凡尊老謂之艾」,則是方言稱謂,就地取材,而敬稱鄉野間的老年人。

大概從漢代開始,隨著語言的演變,漸漸突出了「艾」字的美好之意,專用以稱呼美麗的少女。東漢學者高誘注《戰國策·齊策》時,就把「幼艾美女」並舉,用來描述齊宣王的七位姬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