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上乘」原來指四馬共駕一車 >

「上乘」原來指四馬共駕一車

今天把上品、上等稱作「上乘」,比如上乘佳作指最上等的好作品;相應地,下品、下等稱作「下乘」,比如落入下乘指落入最下等。此處「乘」的讀音為cheng,但是在古代,「上乘」的「乘」讀音為sheng,而且含義跟今天完全不同。

《左傳·哀公十七年》載:「十七年春,衛侯為虎幄於藉圃,成,求令名者,而與之始食焉。大子請使良夫。良夫乘衷甸兩牡,紫衣狐裘,至,袒裘,不釋劍而食。大子使牽以退,數之以三罪而殺之。」

虎幄,以虎紋為飾的幄幕;藉圃,園圃之名;令名,好名聲;大子,太子;良夫,渾良夫,衛侯的男寵;袒裘,袒露開皮衣,按照禮制,裘上要加裼(xī)衣,裼衣上再加朝服,脫掉衣服的時候,只能袒露出裼衣,如今渾良夫吃飯吃得熱了,居然在衛侯面前袒露出裘,這是越禮之舉。

至於「衷甸兩牡」,兩牡是兩匹公馬,衷甸即「中乘」,兩匹馬拉的車子。孔穎達註解說:「以四馬為上乘,兩馬為中乘。大事駕四,小事駕二,為等差故也。」因此,「上乘」為四馬共駕一車,「中乘」為兩馬共駕一車。乘坐「中乘」而來赴約的渾良夫居然連犯三罪,穿只有國君才能穿的紫衣,袒裘,帶劍而食,太子當然有理由殺了他。

「天子之大夫皆駕四」,「上乘」因此引申為上等馬,「中乘」自然就是中等馬,「下乘」自然就是下等的劣馬。《左傳·哀公六年》載:「陽生駕而見南郭且於,曰:『嘗獻馬於季孫,不入於上乘,故又獻此,請與子乘之。』」公子陽生獻給季孫氏的馬「不入於上乘」,沒有列入季孫氏的上等馬的行列。

輔佐朱元璋成就帝業的劉伯溫所著《郁離子》一書中寫道:「冀之北土純色者為上乘,居天閒,以駕王之乘輿;其龐為中乘,居內廄,以備乘輿之闕,戎事用之;冀及濟河以北,居外廄,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及使於四方者用之。」「天閒」是專供皇帝養馬之地,「上乘」要養在這裡,為皇帝駕車;「中乘」要養在皇家內廄,作為「上乘」的替補;其餘的馬雖然也不一定就是「下乘」,但都要養在外廄。

如今「中乘」早已不用,「上乘」和「下乘」即由此引申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