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山盟海誓」為何不能說成「山誓」、「海盟」 >

「山盟海誓」為何不能說成「山誓」、「海盟」

「山盟海誓」為什麼不能說成「山誓」、「海盟」?這是一個乍看起來很扯淡的問題,估計第一眼看到的讀者朋友恨不得抽我的大嘴巴子。可是,當你讀完本文,明白了古代的盟、誓制度的時候,就不會有這樣的衝動了。

先說「盟」。《說文解字》:「盟,《周禮》曰:『國有疑則盟。』諸侯再相與會,十二歲一盟。北面詔天之司慎司命。盟,殺牲歃血,朱盤玉敦,以立牛耳。」司慎和司命是兩顆星星的名字,古人認為諸侯結盟時,司慎負責伺察不敬者,司命負責伺察結盟者,加以神化而為神名。朱盤是用珠裝飾的盤,玉敦是用玉裝飾的食器。古時以盤盛血,以敦盛食。

孔穎達有關於盟會的詳細描述:「盟之為法,先鑿地為方坎,殺牲於坎上,割牲左耳,盛以珠盤,又取血盛以玉敦,用血為盟書,成,乃歃血而讀書。」歃(sha)血,微飲用作犧牲的動物的血。還有一種說法是,歃血指用手指頭蘸血,塗抹在嘴旁邊。

上古帝王的封禪大典,是在泰山上築土為壇,報天之功,稱「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辟場祭地,報地之德,稱「禪」。後世的盟會是祭天之禮,雖然不必登泰山而盟,但也要封土為壇,取增高祭天之意。「山盟」即取此意,指山(泰山)或壇(盟壇)而結盟。

再說「誓」。《禮記·曲禮下》:「約信曰誓,蒞牲曰盟。」「盟」和「誓」的區別在於:「盟」必須殺牲歃血,「誓」則不必。所謂「約信」,是指以言辭相約束。其實這還不是「誓」的本義,「誓」的本義是折箭為誓以相約束,本來是軍旅所用,周代有士師一職,所掌五戒之一即是「一曰誓,用之於軍旅」,箭乃軍用之物,折箭為誓以約束將士聽從號令。

《說文解字》:「海,天池也,以納百川者。」最初的「海」並不是指今天意義上的大海,而是「納百川者」皆可稱為「海」,即段玉裁所說「凡地大物博者,皆得謂之海」。軍旅行蹤不定,因此常常指水為誓,用水被約束在河道中的流動為誓,約束將士們聽從號令。這就是為什麼能夠稱之為「海誓」的由來。

後世的盟誓制度早已沒有了這麼多的講究,因此「盟」和「誓」也早已沒有了區別,不過在「山盟海誓」這個成語中還是遺留下了一點點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