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入流」原來跟古代官制有關 >

「入流」原來跟古代官制有關

今天人們的日常口語中有「入流」、「不入流」的說法,意思是達到或者沒有達到某一檔次、級別,比如說某人的言論不入流,即指言論檔次低下。這兩個日常俗語來源於古代的官制。

隋唐時期的官制有流內、流外之分,一品至九品官通稱「流內」,九品以外通稱「流外」。唐代著名史學家杜佑所著《通典·職官》中記載:「隋置九品,品各有從。自四品以下,每品分為上下,凡三十階,自太師始焉,謂之流內。流內自此始焉。大唐自流內以上,並因隋制……又置勳品九品,自諸衛錄事及五省令史始焉,謂之流外。流外自此始。」「勳品」又叫「勳官」,是授給有功官員的一種榮譽稱號,沒有實職。

「流外」本身也有品級,經考核後可遞升進入「流內」,這就叫「入流」。南宋學者洪邁所著《容齋隨筆》中說:「唐開元十七年,國子祭酒楊瑒(chang)上言:『省司奏限天下明經、進士及第,每年不過百人,竊見流外出身,每歲二千餘人。』」隋代始置明經、進士二科,明經考的是經義,進士考的是詩賦。這二科每年不過百人,而「流外」竟至於兩千多人,可見要想從流外「入流」難度之大。流外因此也稱「未入流」或「不入流」。

宋元時期著名學者馬端臨所著《文獻通考·選舉考》中記載了一則趣事,可見流內、流外之界限森嚴。「張元素少為刑部令史,太宗嘗對朝臣問之曰:『卿在隋何官?』對曰:『縣尉。』又問未為縣尉時,曰:『流外。』又問何曹,元素辱之,出閣殆不能步,色如死灰。」流外出身竟至於讓已升入三品官的張元素「色如死灰」,由此可見門第觀念之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