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橋梓」為何比喻父子 >

「橋梓」為何比喻父子

清人王永彬在《圍爐夜話》中說:“古人比父子為橋梓,比兄弟為花萼,比朋友為芝蘭。敦倫者,當即物窮理也。”今天的人們已經不知道“比父子為橋梓”,更別說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比喻了。

《尚書大傳》是一本早已失傳的書,只有零星片段被後世的書所引用,因而保存了一些內容。中國最早的詩文選集《文選》中有一篇任昉為南朝齊的文學家王儉(謚號“文憲”)所作的《王文憲集序》,其中稱讚他“孝友之性,豈伊橋梓;夷雅之體,無待韋弦”。唐代學者李善在注中就引用了《尚書大傳》中的一個故事來註解“橋梓”一詞。

“伯禽與康叔朝於成王。見於周公,三見而三笞之。康叔有駭色,乃與伯禽問於商子曰:‘吾二子見於周公,三見而三笞,何也?’商子曰:‘南山之陽,有木名橋;北山之陰,有木名梓。二子蓋往觀焉。’於是二子如其言而往觀之,見橋木高而仰,見梓木實而俯,反以告商子。商子曰:‘橋者,父道也;梓者,子道也。’二子明日復見,入門而趨,登堂而跪,周公迎拂其首而勞之曰:‘汝安見君子乎?’二子以實對。公曰:‘君子哉,商子也!’”

這個故事首尾完整,明白如話。所謂“橋木”就是喬木,喬木高大挺拔;梓木則相對低矮輕軟。橋木高而仰,梓木實而俯,正像父子關係的縮影,因此由這個故事引申指父子。

至於任昉稱讚王儉的話:“孝友之性,豈伊橋梓;夷雅之體,無待韋弦。”孝友,“善父母為孝,善兄弟為友”。這是稱讚王儉的孝友之性純出天然,不必像伯禽和康叔一樣需要去觀察“橋梓”的形態才能悟到。夷雅,平和閑雅。韋弦,李善註解道:“韋,皮繩,喻緩也;弦,弓弦,喻急也。”《韓非子·觀行》中曾記載:“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緩己;董安於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西門豹和董安於都是春秋時人。西門豹性子急,因此佩帶皮繩以便時刻提醒自己要緩一緩;董安於性子慢,因此佩帶弓弦以便時刻提醒自己要快一點。這同樣是稱讚王儉性格平和閑雅,不必像西門豹和董安於一樣需要借助外物警戒自己。

這就是“橋梓”一詞為什麼用來比喻父子的來歷,也可以寫作“喬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