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佩服」為何跟衣服有關 >

「佩服」為何跟衣服有關

“佩服”是欽佩、信服之意,為什麼能夠表示這個義項呢?“服”是衣服,那麼“佩”又是什麼東西?兩個字組合在一起為什麼可以表示這個義項呢?

東漢學者王充在《論衡·自紀篇》中有一段話極好地闡釋了“佩服”一詞的本義:“有美味於斯,俗人不嗜,狄牙甘食;有寶玉於是,俗人投之,卞和佩服。”狄牙是春秋時期齊桓公的著名廚師,俗人不辨美味,只有狄牙知味,視作美食;俗人不識寶玉而丟棄,只有卞和識貨,拿來佩帶在衣服上,這塊寶玉就是著名的和氏璧。

“卞和佩服”,不是卞和很佩服丟棄寶玉的俗人,而是指卞和將寶玉珮帶在衣服上作為裝飾。《說文解字》:“佩,大帶佩也。從人從凡從巾。佩必有巾,巾謂之飾。”“佩”的本義是繫在衣帶上的玉飾。《禮記·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可見佩玉是古人的重要禮儀,也是身份的象徵。《禮記·玉藻》中還規定:天子佩白玉,用黑色絲帶系玉;公侯佩山玄玉,用朱色絲帶系玉;大夫佩水蒼玉,用純色絲帶系玉;天子或諸侯的太子佩瑜玉,用青黑色絲帶系玉;士佩瓀玟,瓀(ruǎn)和玟(mín)都是似玉的美石,用赤黃色絲帶系玉。玉要佩帶在衣服上,故稱“佩服”;卞和將和氏璧佩戴在衣服上,故稱“卞和佩服”。

這就是“佩服”一詞的本義,原指佩玉於衣服。佩玉者必為有身份之人,玉又是德行的象徵,因此一見到佩玉之人就要表示“欽佩”。“欽”本是“倦而張口之貌”,疲倦而張口打呵欠的樣子,引申為“欿(kǎn)然如不足謂之欽”,由“如不足”再引申為虛心、恭敬,比如對國君的命令冠以“欽”字,以示尊敬。尊敬佩玉之人,故稱“欽佩”。

佩玉於衣服,君子比德於玉,時時刻刻都要提醒自己注意德行的修養,因此“佩服”引申為銘記、遵循;銘記和遵循對方的教導,當然建立在對對方教導的信服之上,因此“佩服”又引申為欽佩、信服。這就是“佩服”一詞為什麼跟衣服有關,為什麼表達信服之意的演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