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名列前茅」的「前茅」原來是軍旗 >

「名列前茅」的「前茅」原來是軍旗

「名列前茅」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考試、評比時名次列在前面。那麼「茅」是什麼東西?是指茅草嗎?如果是指茅草,那麼茅草為什麼會置於前面呢?

原來,這個成語中的「茅」不是指茅草,而是一個通假字,通「旄」,竿頂用旄牛尾作裝飾的旗幟,又叫「茅旌」或「旄旌」。

《公羊傳·宣公十二年》載:楚莊王討伐鄭國,「鄭伯肉袒,左執茅旌,右執鸞刀,以逆莊王」。肉袒,敞開上衣,表示謝罪。茅旌,何休解釋說:「祀宗廟所用迎道神,指護祭者。」茅旌就是祭祀時導神的旗幟。鸞刀,何休解釋說:「宗廟割切之刀,環有和,鋒有鸞。執宗廟器者,示以宗廟不血食,自歸首。」和、鸞都是鈴鐺。鄭襄公知道打不過楚國,於是將宗廟祭祀所用的茅旌和鸞刀都拿了出來,意思是投降,宗廟裡也不再受享祭品了。這是謝罪的表示,故稱「自歸首」。

《左傳·宣公十二年》載:「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後勁。」這段話詳盡描述了楚國軍隊出行的規制:右轅,右軍跟從將軍的車轅而進退;左追蓐,蓐(ru)是宿營時鋪在地上躺臥的草墊,左軍打草制蓐以備宿營之用;前茅慮無,前軍以茅旌開路以防意外;中權,中軍負責謀劃全局;後勁,後軍以精兵壓陣。

這就是「前茅」一詞的出處。古時軍制,必以前軍開道,使用不同的旗幟告知後軍前方的情況,比如《禮記·曲禮上》中規定:「前有水,則載青旌;前有塵埃,則載鳴鳶;前有車騎,則載飛鴻;前有士師,則載虎皮;前有摯獸,則載貔貅。」前面發現有水,則舉起畫有青雀的旗幟,青雀是水鳥,故以此示警;前面發現有塵埃,則舉起畫有鳴鳶的旗幟,鳶(yuān)鳴而風生,風生而塵埃起,故以此示警;前面發現有成隊的車馬,則舉起畫有鴻雁的旗幟,雁群成行飛行,與車騎相似,故以此示警;前面發現有兵眾,則舉起虎皮置於旗上,取虎威猛之意,故以此示警;前面發現有兇猛的野獸,則舉起畫有貔貅(pi xiū)的旗幟,貔貅也是猛獸,故以此示警。

「前茅」由前軍所舉的茅旌引申為先頭部隊,再引申為考試、評比時名次列在前面的「名列前茅」這個成語,不過早已失去了「茅旌」的本義,後人因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