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媒妁之言」的「媒妁」指什麼 >

「媒妁之言」的「媒妁」指什麼

《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不等父母的意見和媒人的說合,就鑽洞互相偷看,翻牆私會,那麼父母、國人都會看不起。

人人都知道「媒妁之言」是指媒人來撮合,但到底什麼是「媒」,什麼是「妁(shuo)」?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

《說文解字》:「媒,謀也,謀合二姓。」「媒」的職責是謀合二姓以成婚姻,由此可見,先秦時期就已經「同姓不婚」了。《說文解字》:「妁,酌也,斟酌二姓也。」所謂「斟酌二姓」,就是說要理清二姓男女的姓名、年齡等事項,後來又加上了生辰八字,以驗證是否相合。由此可見,「媒」和「妁」最初乃是兩人,「媒」負責謀合,「妁」負責驗證,職分判然有別,後來合二為一,不再細分,而統稱為「媒妁」了。還有一說認為男家的媒人叫「媒」,女家的媒人叫「妁」。

今天的媒人角色,都是出於熱心腸自願撮合的,但是在古代,媒人都是官媒,也稱作「官媒婆」,指經過官府批准從事做媒這一行業的婦女。周代還設立了「媒氏」這一官職,職責是「掌萬民之判」,判者,半也,主合其半為夫婦。「媒氏」的職責分得很細,比如「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子女生下三個月要取名,從這個時候起,「媒氏」就要負責記錄男女的出生年月日和姓名。比如「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可見古人並不提倡早婚,「媒氏」要負責年齡的鑒別。比如「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春天要命男女相會,「奔者不禁」的意思是嫁娶而六禮不備,這是為了增加人口而採取的一項特殊措施,屬於權變之策。比如「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撮合鰥夫或寡婦成家。

男女成婚,為什麼不能自由戀愛,非得要經由「媒妁之言」呢?《白虎通義》的解釋是:「男不自專娶,女不自專嫁,必由父母,須媒妁何?遠恥防淫佚也。」古人認為青年男女自由戀愛容易導致「淫佚」,從而敗壞民風。《詩經·南山》中有這樣兩句詩:「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可見這是當時的一般社會現象,此之謂「明媒正娶」。今天看來誠不可思議也,但在重視「禮」的古代中國,卻是人人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甚而至於如《禮記·曲禮上》所言:「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沒有往來的媒人傳達婚姻之意,青年男女甚至連互相知名的機會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