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蟊賊」原來是兩種害蟲 >

「蟊賊」原來是兩種害蟲

今天的「蟊賊」一詞,是指危害人民或國家的人,毫無疑問是對人的形容,但是在古時候,「蟊賊」卻是危害禾苗的害蟲,而且「蟊」、「賊」分別是兩種害蟲。這個詞的古今變遷,再一次鮮明地反映出古人無一字無來歷的命名方式。

《詩經·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此處出現了四種危害禾苗的害蟲:螟,螣,蟊,賊。《爾雅·釋蟲》詳細解釋了這四種害蟲的區別:「食苗心,螟;食葉,螣;食節,賊;食根,蟊。」螟專食禾苗的心,螣(te)專食禾苗的葉子,賊專食禾苗的枝幹,蟊(mao)專食禾苗的根部。這幾句詩的意思是:除掉危害禾苗的螟螣和蟊賊,不要傷害我的幼苗。

這四種害蟲各自蠶食禾苗的一個部位,那麼為什麼命名又不一樣呢?孔穎達的註疏中引述了李巡的說法:「食禾心為螟,言其奸冥冥難知也;食禾葉者,言假貸無厭,故曰螣也;食禾節者,言貪狼,故曰賊也;食禾根者,言其稅取萬民財貨,故雲蟊也。」原來,其命名方式仿照當政者之貪而來。陸機則解釋得更有趣:「螟似子方而頭不赤。螣,蝗也。賊似桃李中蠹蟲,赤頭身長而細耳。或說云:『蟊,螻蛄也,食苗根,為人患。』許慎則說:『吏犯法則生螟,乞貸則生螣。』舊說螟螣蟊賊一穗蟲也,如言寇賊奸宄,內外言之耳。」

古代中國是農業社會,因此古人對這四種害蟲的認識非常深刻,《詩經》中屢屢出現「蟊賊」的影子。《瞻卬》:「蟊賊蟊疾,靡有夷屆。」害蟲瘋狂吃禾苗,沒有滿足停止的時候。《召旻》:「天降罪罟,蟊賊內訌。」罪和罟(gǔ)都是網。上天降下罪網,蟊賊們內訌。這裡開始將壞人比作蟊賊。

《後漢書·岑彭傳》記載了一則當時的民謠,稱頌岑彭的後人:「我有枳棘,岑君伐之;我有蟊賊,岑君遏之。狗吠不驚,足下生犛。含哺鼓腹,焉知凶災?我喜我生,獨丁斯時。美矣岑君,於戲休茲!」枳(zhǐ)棘,多刺的枳木與棘木,比喻惡人;犛,長毛,狗沒有賊可追,以至於腳上都生了長毛;含哺,口含食物;鼓腹,飽食,形容百姓生活安樂。李賢註解道:「蟊賊,食禾稼蟲名,以喻奸吏侵漁也。」正式將奸吏比喻為「蟊賊」,也從此將「蟊賊」釘上了歷史的恥辱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