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蠻夷戎狄」原來並非蔑稱 >

「蠻夷戎狄」原來並非蔑稱

蠻夷戎狄,是中原地區以華夏民族自居的諸國對邊遠少數民族的蔑稱。春秋時期,齊晉等大國爭霸,為了奪取霸主的地位,主持會盟期間,都打著尊王室、攘夷狄的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漢代以後,華夷之辨更成為統治者的正統觀念,每當漢民族建立的政權遭受異族侵略時,總是以「尊王攘夷」相號召。

一直到晚清,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後,面對外國的侵略,魏源撰寫了《海國圖志》一書,在該書的序言中,魏源如此描述寫作此書的動機:「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從這裡誕生了中國近代史上一個著名的策略:師夷長技以制夷。直到此時,中國人仍然將外國人蔑稱為「西夷」。

但是最早的時候,「蠻夷戎狄」卻並非是對邊遠少數民族的蔑稱,而是寫實的稱謂。

「蠻」是後起的字,《說文解字》:「蠻,南蠻,蛇種。」這是漢代對南方地區的蔑稱,是歧視少數民族的正統觀念已經確立之後的事情。春秋時期有「蠻子」的稱謂,「蠻」是國名,「子」是爵位,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根據「蠻」的古字形分析,從絲從言,南方溫暖,適合養蠶抽絲,「蠻」的國名由來也許與此有關,後來為了醜化才加上「蟲」。

除了「蠻」之外,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的「夷」、「戎」、「狄」三個字都沒有任何貶義成分。「夷」是一個人蹲踞之形,東部地區的人不同於中原地區的跪坐之姿,因此用他們最鮮明的特點來命名方國,是為東夷。「戎」是兵器之名,持戈持盾牌,西方戎族善用戈盾,因此用來命名,是為西戎。「狄」,《說文解字》:「赤狄,本犬種,狄之為言淫辟也。」這仍然是漢代正統觀念的視野和解釋,其實「狄」的本義是帶著獵犬過遊牧生活的人,因此用來命名,是為北狄。

由此可見,最初造出「蠻夷戎狄」四個字,並分別用來命名各自的方國的時候,並沒有任何貶義成分,僅僅是寫實而已。夏商週三代,中原民族與周邊民族雜處,甚至還互相混血,哪裡有鄙薄之舉?周代之後,周人既以優越感自居,周邊民族復又頻頻入侵,方才開始產生對這些民族的憎惡之情。《詩經·采芑(qǐ)》中有「蠢爾蠻荊」的詩句,這是對所謂「四夷」的最早貶斥;到了西週末年,方才開啟綿延兩千多年的華夷之辨的思維定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