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買路錢」原來是出喪時撒的紙錢 >

「買路錢」原來是出喪時撒的紙錢

「買路錢」一詞,今天的意思是盜賊攔截商旅,以「買路」為名索要錢財。舊話本小說和戲曲中常見這樣的場景。但是,鮮為人知的是,「買路錢」一詞卻從出喪而來。

據《禮記·檀弓下》載:「季子皋葬其妻,犯人之禾,申祥以告曰:『請庚之。』子皋曰:『孟氏不以是罪予,朋友不以是棄予,以吾為邑長於斯也,買道而葬,後難繼也。』」

高柴是孔子的弟子,又稱季子皋,擔任魯國孟氏家族的封地成邑的長官。高柴的妻子死後,出葬時踩踏了地裡的禾苗,申祥勸他賠償,高柴卻說:「孟氏不會因為這件事而加罪於我,朋友不會因為這件事而離棄我,這是因為我是成邑的長官。如果我掏錢賠償,買道而葬,太過於清廉,那麼後人就難以繼承這種作風。」這當然是高柴的強詞奪理,因此鄭玄評價他「恃寵虐民」。

這就是「買道」一詞的出處。明人田藝蘅所著《留青日札》中說:「今人出喪柩行之道,於前拋金銀紙錢,名曰買路錢,即買道之遺意也。」不過這個意義上的「買路錢」和高柴的「買道而葬」顯然不同,乃是取一個綵頭,為過世的親人買路,求得在黃泉路上平安通過之意。元雜劇《包龍圖智賺合同文字》第一折《那吒令》中寫道:「念不出,消災的善言;烈不得,買路的紙錢。」「烈」是焚燒的意思,可見元代時「買路錢」仍是指紙錢。

清人翟顥所著《通俗編》中又提供了另外一種說法:「《日本考》,凡殯出,殯前設香亭一座,名曰設孤台。令一人在前撒銅錢而行,名曰買路錢,任其貧乞者拾之。似此俗又自日本流及中國矣。」其實日本此俗仍然自中國而出。

隨著詞義的演變,「買路錢」的本義漸漸消失,同時因為強盜攔路劫取商旅財物的行徑跟「買路」實在太過相像,後人於是就用「買路錢」來形容這一行徑。「買道而葬」,「買路的紙錢」,這個有趣的詞源從此再也不為人所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