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鑾駕」為何比喻天子的車駕 >

「鑾駕」為何比喻天子的車駕

古代小說或戲曲中常見「鑾駕」的稱謂,比如「鑾駕親征」,比喻皇帝親自出征。「鑾」到底是什麼東西?為什麼能夠用來比喻皇帝的車駕呢?

原來,「鑾」是鑾鈴,裝在車上的鈴鐺,盛行於西周時期。其形制為:上部是橢圓形的鈴,鈴上有輻射狀的鏤孔,裡面裝有彈丸,隨著車的移動而發出清脆的響聲;下部是帶有釘孔的底座,用來固定在車軛或車衡上。

晉人崔豹《古今注》載:「《禮記》云『行前朱鳥』,鸞也。前有鸞鳥,故謂之鸞。鸞口銜鈴,故謂之鑾鈴。今或為鑾,或為鸞,事一而義異也。」據此則「鑾」和「鸞」是通假字,「鑾鈴」實為「鸞口銜鈴」。《說文解字》:「鸞,赤神靈之精也。赤色,五采,雞形。鳴中五音,頌聲作則至。」「鸞」是鳳凰類的鳥,「見則天下安寧」,因此用來裝飾車駕。

《左傳·桓公二年》:「鍚鸞和鈴,昭其聲也。」鍚、鸞、和、鈴是四種不同的飾物,杜預註解道:「鍚,在馬額;鸞,在鑣;和,在衡;鈴,在旂。動皆有鳴聲。」「鍚(yang)」是馬頭上的鏤金飾物,因為裝飾在馬額正中,故又稱「當顱」;「鸞」裝飾在馬鑣上,「鑣(biāo)」是馬口兩旁的馬嚼子,所謂「分道揚鑣」就是提起馬嚼子分道而行;「和」裝飾在車轅前端的橫木即「衡」上;「鈴」裝飾在「旂(qi)」上,有鈴之旗叫「旂」。

宋人陸佃《埤雅》則說:「鸞,雌曰和,雄曰鸞……當上古時,鸞輿順動,此鳥輒集車上,雄鳴於前,雌應於後。後世不能致,作和、鸞以象之。」這就是《禮記·經解》所說的「升車則有鸞、和之音」。《詩經·烝民》中有「四牡彭彭,八鸞鏘鏘」的詩句,「牡」是公馬,四匹公馬的馬蹄彭彭有聲,八隻鑾鈴鏘鏘作響。「八鸞」是天子的禮制,《說文解字》:「人君乘車,四馬四鑣八鑾鈴,像鸞鳥聲,和則敬也。」段玉裁註解道:「每鑣二鑾,四馬故四鑣,四鑣故八鑾也。」

「鑾駕」因此用來指天子的車駕,當然也可以用來借指天子,比如「鑾駕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