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靈柩」不是棺材 >

「靈柩」不是棺材

「靈柩」乃古語,今天的口語中已經很少使用,但是在喪葬的莊重場合,書面語中還常常使用。試想一下,埋葬親人或者有身份的人,訃告或者報章中如果使用「棺材」一詞,那是多麼煞風景的事,而且也是對死者的大不敬。於是就有人附庸風雅,賺到錢之後,打算重新安葬祖輩,要為祖輩換一副上好的「靈柩」。這是對「靈柩」一詞的嚴重錯用,蓋因為不懂得「靈柩」和「棺材」的區別。

「靈柩」和「棺材」最根本的區別在於:「虛者為棺,實者為柩。」沒有裝屍體叫「棺」, 死者已入殮的棺材叫「柩(jiu)」。上述附庸風雅之人,打算為祖輩換的其實是棺材,「靈柩」乃是裝有屍體的棺材,去買來一副裝有屍體的棺材幹嗎?實屬荒唐。

《禮記·曲禮下》:「在床曰屍,在棺曰柩。」為什麼叫「柩」呢?《釋名·釋喪制》解釋說:「柩,究也,送終隨身之制皆究備也。」《白虎通義》解釋說:「柩之為言究也,久也,不復變也。」其義甚明。「靈」則是敬辭,是對死者的敬稱。「靈柩」,「靈」在「柩」中,當然是指已經入殮死者的棺木。此外還有更多的講究,《小爾雅·廣名》:「空棺謂之櫬,有屍謂之柩。」空著的棺材叫「櫬(chen)」,因為死者的屍身將來要躺在裡面,「以親近其身」,因此「櫬」從木從親,跟「棺」是同一個意思。

棺材以木料製成,故稱「棺材」或「棺木」。從古至今,對棺木的選擇都非常講究。帝王將相的棺木專用金絲楠木,不僅百蟲不侵,而且埋在地下長達幾千年都不會腐爛;富貴之家則用杉木,由十三根圓杉木拼成,稱為「杉木十三圓」。2007年江西靖安東周墓葬出土的47具棺材,都是由產於原始天然林的杉木製成,可見東周時已經廣泛使用杉木製作棺材了。

古時棺材外面還要再套一層大棺,叫「槨(guǒ)」,合稱「棺槨」。這就是表示死者身份和等級的棺槨制,當然只能由帝王、貴族和官員享用,庶民是沒有資格享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