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老死牖下」為何代指善終 >

「老死牖下」為何代指善終

《左傳·哀公二年》:「簡子巡列,曰:『畢萬,匹夫也,七戰皆獲,有馬百乘,死於牖下。群子勉之,死不在寇。」這是晉國和鄭國開戰前夕,晉國的國卿趙簡子巡視軍隊,拿普通人畢萬為例,說他雖是一個匹夫,但是跟隨晉獻公征戰,七戰都有功,被封為擁有百乘之地的卿,而且「死於牖下」。趙簡子鼓勵將士們努力,未必就會死在戰場上。

杜預解釋說:「死於牖下,言得壽終。」為什麼「死於牖下」就意味著壽終正寢呢?

《說文解字》:「牖,穿壁以木為交窗也。」段玉裁解釋說:「交窗者,以木橫直為之,即今之窗也。在牆曰牖,在屋曰窗。」這是說:「牖(yǒu)」是開在牆上的窗,「窗」是開在屋頂的天窗。段玉裁又說:「古者室必有戶有牖,牖東戶西,皆南向。」古時房屋坐北朝南,門在西,牖在東,當然也都朝南,便於陽光照射進來。北牆上開的窗叫「向」,不過也有叫「北牖」的。

古時病人臥床,通常要在北牖之下,死後才遷到南牖之下,即鄭玄所說:「疾時處北墉下,死而遷之當牖下。」當牖即南牖。這是為了便於「沐浴而飯含」。「飯含」是喪禮之一,用珠、玉、貝、米等物納於死者之口,這就是所謂「飯於牖下」。然後是以下一系列儀式:小斂(沐浴、穿衣、覆被),大斂(將屍體入棺),殯(停放靈柩),祖(祭禮),最後才是下葬。

死在自己家裡,「飯於牖下」,因此「牖下」、「死於牖下」和「老死牖下」都借指壽終正寢。同時,因為壽終正寢屬於自然死亡,因此「老死牖下」又用來比喻終生碌碌無為,比如《金瓶梅》第四十七回:「大丈夫生於天地之間,桑弧蓬矢,不能邀游天下,觀國之光,徒老死牖下,無益矣。」古時男孩兒出生後,要用桑木作弓,蓬草作箭,射天地四方,表示男兒志在四方,這就叫「桑弧蓬矢」,否則白白老死牖下而毫無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