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哭喪棒」原來有竹杖和桐杖之分 >

「哭喪棒」原來有竹杖和桐杖之分

「哭喪棒」是古時父母過世後,出殯時孝子所持表示悲哀之杖,今天有些地方的農村尚有此遺制。不過今天口語中使用的「哭喪棒」一詞,更多的是取其象徵意義,用來詛咒持棒人父母雙亡,屬於民間詈罵之辭。

「哭喪棒」是古代喪禮中的必備物品之一。為什麼孝子必須手持此棒呢?《禮記·問喪》解釋得非常清楚:「或問曰:杖者以何為也?曰:孝子喪親,哭泣無數,服勤三年,身病體羸,以杖扶病也。則父在不敢杖矣,尊者在故也。堂上不杖,辟尊者之處也。」原來,父母過世後,孝子悲痛欲絕,還要服喪三年,體質羸弱,所以居喪期間一定要「以杖扶病」。不過如果為母親守喪而父親還健在的話,那麼「不敢杖」;在堂上也不能扶杖,因為堂上是尊者所處之地。

《禮記·問喪》又說:「或問曰:杖者何也?曰:竹桐一也。故為父苴杖,苴杖,竹也;為母削杖,削杖,桐也。」父喪要持竹杖,又叫苴杖;母喪要持桐杖,又叫削杖。苴(jū)者,黯也,父親過世,心中非常悲痛,表現在面色上,即為黯淡無光,故稱「苴杖」;削者,削奪也,母親過世,其悲痛不能超過父喪,因此要削奪去臉上的苴色,故稱「削杖」。

之所以父喪用竹杖,母喪用桐杖,東漢《白虎通》解釋說:「以竹何?取其名也。竹者蹙也,桐者痛也。父以竹,母以桐何?竹者陽也,桐者陰也。竹何以為陽?竹斷而用之,質,故為陽;桐削而用之,加人功,文,故為陰也。」「竹者蹙也,桐者痛也」,這是取其同音:蹙,愁苦,故用竹;痛,悲痛,故用桐。又說「竹者陽也,桐者陰也」,這是取其陰陽:竹斷而為杖,順其本性,故曰「質」,本來的秉性,屬陽;桐必須人工砍削而為杖,故曰「文」,人工的紋飾,屬陰。

這就是「哭喪棒」的由來。不過最初的時候叫作苴杖或竹杖,削杖或桐杖,名稱何其古雅!到了明清世俗社會發達的時代,這種古雅的名稱已經不適合粗俗化的日常生活,因此才用「哭喪棒」這個字面意思一望便知,同時又極其粗俗的名字代替,一直流傳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