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口實」原來是陪葬品 >

「口實」原來是陪葬品

「口實」一詞,今天只當作借口講,但「口實」為什麼會用作借口呢?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來看看這個詞在古代豐富的內涵和演變過程。

「實」的本義是充滿,因此,顧名思義,「口實」最早的含義就是充滿口中的東西。能夠充滿口中的東西是什麼呢?首先當然是食物,《周易》中有一個「頤」卦:「觀頤,自求口實。」「頤」是下巴,吃飯時下巴要咀嚼,因此引申為保養。此卦的意思是:觀察研究養生之道,就要看他吃什麼食物,拿什麼來養活自己。孔穎達解釋說:「求其口中之實也。」高亨解釋說:「須自求口中之食物。」《漢官儀》也說:「口實,膳羞之事也。」都是這個意思。因此「口實」又可以引申為俸祿,《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這句話的意思杜預解釋得很清楚:「臣不徒求祿,皆為社稷。」

口中充滿食物,這是活人的專利,死人就不一樣了。跟活人一樣,死人也有「口實」。據《春秋公羊傳》記載,公元前623年,魯文公的祖母去世,「王使榮叔歸含且賵」。賵(feng)是送給辦喪事人家的東西,主要是車馬束帛。「含」是什麼呢?《公羊傳》說:「含者何?口實也。」何休繼續解釋說:「孝子所以實親口也,緣生以事,死不忍虛其口。」這是古人一項獨特的習俗,死者入殮時口中要含著一些東西,所謂「死不忍虛其口」是也。而且這種口含之物,根據地位的高低而不同,劉向《說苑·修文》:「口實曰唅……天子唅實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璣,士以貝,庶人以谷實。」珠、玉、璣、貝、谷,等級分明。

「口實」既為口中的食物,那麼口中經常議論、誦讀的內容也可以稱作「口實」。《尚書·仲虺之誥》:「成湯放桀於南巢,惟有慚德,曰:予恐來世以台為口實。」仲虺(huī)是成湯的左相,他在這篇誥中說:成湯滅夏,將夏桀流放到南巢這個地方,思考自己的行為,很慚愧地說:我恐怕後代天天拿我這種行為來議論。孔安國解釋說:「恐來世論道我放天子,常不去口。」「口實」因此引申為話柄和談笑的資料。

「口實」又是如何引申為借口的呢?《禮記·表記》中記載了孔子的一句話:「口惠而實不至,怨災及其身。」口中答應施恩惠於人,實際的利益別人卻得不到。正像杜預說的那樣:「口實,但有其言而已。」從口中說出來的,只有一些噴著口沫的話而已,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行動。因此「口實」引申為借口,成為今天最常使用的義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