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開葷」開的是什麼「葷」 >

「開葷」開的是什麼「葷」

今天口語中的“開葷”一詞,多用來形容第一次吃到、看到或者經歷新奇的事情,“開洋葷”則程度更甚,本義與“吃素”相對,當然指素食之後開始食肉。但是“葷”這個字其實跟肉類一丁點兒關係都沒有。

《說文解字》:“葷,臭菜也。”臭菜不是有臭味的菜,而是指味道濃重、辛辣的菜,所以葷、辛並舉,比如五葷也叫五辛,是五種有辛辣味的菜。

關於五葷,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總結得非常清楚:“五葷即五辛,謂其辛臭昏神伐性也。煉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為五葷,道家以韭、薤、蒜、芸薹、胡荽為五葷,佛家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茖蔥為五葷。興渠,即阿魏也。雖各不同,然皆辛熏之物,生食增恚,熟食發淫,有損性靈,故絕之也。”

小蒜是中國原生的一種蒜;大蒜又稱胡蒜,產自西域;韭是韭菜;芸薹即油菜;胡荽即芫荽,俗稱香菜;薤(xiè)是像韭菜的一種菜;興渠又叫阿魏,一種有臭氣的植物,原產於中亞和伊朗;慈蔥即冬蔥,莖葉慈柔而香,可以經冬,故稱“慈蔥”;茖(gé)蔥即野蔥。佛道兩家認為五葷的辛辣之氣“昏神伐性”,“有損性靈”,因此禁絕。

清代詩人趙翼曾經吟詠素食:“古人齋食但忌葷,所謂葷者乃五辛,後人誤以指腥血,蔥薤羊豕遂不分。”趙翼的感歎是對的,古時之“葷”從未指肉類,相應地,“葷腥”指有辛辣味的菜和魚、肉,“葷膻”指有辛辣味的菜和羊肉,“葷臊”指有辛辣味的菜和肉類。而“素”一開始並不是指瓜果蔬菜之類,而是如《禮記·禮運》所云“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指的是草木的果實,這才叫素食,後來才引申指僧人的齋飯。

“開葷”又叫“解菜”、“解素”,意思是解除吃菜、吃素之戒。南宋詩人王楙(máo)所著《野客叢書》載:“今人久茹素,而其親若鄰,設酒餚之具,以相暖熱,名曰‘開葷’,於理合曰‘開素’,此風已見六朝。觀東昏侯喪潘妃之女,閹豎共營餚羞,雲為‘天解菜’,正其義也。”王楙所說的東昏侯是南齊廢帝蕭寶卷,他為生女而死的寵妃潘妃齋戒,過了一段兒時間之後,宦官們置辦酒餚珍饈,稱作為天子解菜。按照王楙的說法,“開葷”實應稱作“開素”,而此時的“開葷”,正如趙翼感歎的那樣,已經失去了“葷”的本義,泛指吃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