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酒德」竟然是指酒後無德 >

「酒德」竟然是指酒後無德

今天人們聚會時,對那些酒後不亂性的人,總是誇讚一句「有酒德」,謂酒後有德。顯然,「酒德」是一個褒義詞。但是鮮為人知的是,這個詞在最初使用的時候,竟然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貶義詞,意思是酒後無德!

《尚書》中有一篇《無逸》,乃周公所作,告誡周王:「無若殷王受之迷亂,酗於酒德哉!」孔安國解釋說:「以酒為凶謂之酗。言紂心迷政亂,以酗酒為德。戒嗣王無如之。」孔穎達進一步解釋說:「言紂心迷亂,以酗酒為德,飲酒為政,心以凶酒為己德,紂以此亡殷。」

在古人的心目中,「德」歷來是一個美好的概念,紂王「以酗酒為德」,何以能夠稱作「德」呢?孔安國和孔穎達都沒有解釋清楚。宋代學者蔡沉則給出了這樣的解釋:「酗酒謂之德者,德有凶有吉,韓子所謂道與德為虛位是也。」蔡沉引用的韓愈這句話出自《原道》一文,這篇文章一開頭,韓愈就說:「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在韓愈看來,仁與義都有其確定的內容,但是道和德卻沒有。因此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而德則有吉凶之分。紂王「以酗酒為德」,即屬於凶德。

漢語中有一個獨特而有趣的現象,叫作反義同字或者反義同詞,一個字或者一個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體現出兩種完全相反的含義。比如「祥」字,既可以指吉兆,又可以指凶兆。「德」也是如此,因此韓愈說「德有凶有吉」。

魏晉時期最著名的酒徒劉伶,曾寫有《酒德頌》一文,其中盛讚飲酒之德:「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慾之感情。」從此之後,「酒德」才成為一個褒義詞。不過劉伶之所謂「酒德」,更偏向於飲酒的旨趣;後世乃至今天所說的「酒德」,則是指酒醉後不亂性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