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酒有別腸」不是形容兩副腸胃 >

「酒有別腸」不是形容兩副腸胃

「酒有別腸」是一句古語,今天的文人雅士宴飲的時候,稱讚能喝酒的人也常常用到這一句古語。有人把「別腸」理解成兩副或者更多的腸胃,意思是有更多的腸胃能夠容下更多的酒。這種理解是錯誤的。

「酒有別腸」一詞出自《資治通鑒》。五代時期,閩主王曦荒淫無度,有一次夜宴的時候,宰相李光准醉酒忤旨,王曦大怒,命人將他綁出去斬首。執行的官吏哪裡敢殺宰相,於是把他關進了牢裡。王曦第二天酒醒,又恢復了李光准的職位。這天晚上又舉行夜宴,如法炮製,他又讓翰林學士周維岳下獄。還是那位執行的官吏,掃榻以待,說:「相公昨夜宿此,尚書勿憂。」宰相昨晚就睡在這裡,所以尚書大人您也別擔心。果然,酒醒之後,王曦又釋放了周維岳。

過了幾天,王曦又舉行夜宴,陪他喝酒的大臣們個個酩酊大醉,告辭而去,只有這個周維岳還在。王曦很奇怪,問道:「維岳身甚小,何飲酒之多?」左右回答道:「酒有別腸,不必長大。」王曦越發好奇,命人剖開周維岳的肚子,「欲剖視其酒腸」。左右趕緊勸說:「殺維岳,無人復能侍陛下劇飲者。」周維岳這才倖免於難。

「酒有別腸,不必長大」的意思是酒量的大小不以身材的高矮為準。「別腸」之「別」,不是指別的、兩副或者更多的腸胃,而是指特別、與眾不同的腸胃。南宋詩人戴復古有《飲中》一詩,其中吟詠道:「腹有別腸能貯酒,天生左手慣持螯。」詩意很明白,是形容有與眾不同的腸胃能夠貯藏酒。

《黃帝內經·靈樞》篇中曾經討論過一個有趣的問題:「黃帝曰:『人飲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清,故後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清代著名醫學家張志聰為之作註:「飲酒者,先行皮膚,則水津四布,而下輸膀胱矣。」這是中醫關於為什麼酒比飯食先排出的解釋。按照張志聰的理論,與其說能喝酒的人「酒有別腸」,還不如說能喝酒的人通過皮膚發散得更快呢!